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女子采野蘑菇做菜吃中毒 上吐下泻洗胃又洗血

2014-07-03 11:33 作者:侯明明 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蓝晓梅

昨天,60多岁的朱大妈回到家中,总算松了一口气。前几天,她从山上采了些野蘑菇回家炒菜吃,没想到上吐下泻,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这段时间,金华高温又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野蘑菇疯长,市区多家医院陆续接诊了毒蘑菇中毒的病人。医生说,有些毒蘑菇的外形,跟我们平常经常食用的蘑菇很相似,普通人很难辨别,容易误食中毒。

野蘑菇中毒上吐下泻

先洗胃再洗三天血

朱大妈的老伴去世一年多了,她不爱跟子女一块儿住,一个人住在金东区的一个村子里。

上周日上午7点来钟,朱大妈像平常一样,到附近的山上去摘野菜,在一棵树下发现了几株蘑菇。它们的帽子颜色偏白,脚细细长长的也是白色,跟平常吃的蘑菇长得很像。

朱大妈爱吃菇类,没多想便把这些蘑菇全摘了,心想:“刚好还没买菜,这下午饭有着落了。”

炒菜的时候,她还特意往蘑菇里加了点雪菜,尝了尝,味道很鲜美。可是,那天她胃口不太好,没吃几口就搁下了筷子。

好在胃口不好,间接帮朱大妈捡回了一条命。

大约1小时后,朱大妈去邻居家串门,聊得正起劲呢,她突然呕吐,还拉了好几次肚子。到最后,连站都站不稳了。

大家赶紧把她送到金华市中心医院,经诊断,是蘑菇中毒了,还好吃得不多,没有生命危险。医生先给她洗了胃,又接连洗了三天血,病情这才逐渐好转。


每年都有人因为吃毒蘑菇丢命

一旦中毒记得把蘑菇带给医生

对于毒蘑菇的毒性,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章炳文一连用了好几个“很可怕”来形容。他说,医院急诊室几乎每年都会碰到10几例蘑菇中毒的病人,而这当中每年都有人不治身亡。

蘑菇中毒一般发生在5~8月份,因为这段时间气温高,雨水又多,加上金华地区树丛较多,特别是有腐叶、湿度高的地方,有机营养比较丰富,非常适合蘑菇生长。按照往年惯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类病人会陆续多起来。就在上周,金华市人民医院也接诊了一例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病人。

章医生说,毒蘑菇与我们日常食用的蘑菇外形很相似,辨别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容易发生误食中毒。中毒的深浅与进食量有关,吃得越多,中毒就有可能越深。轻者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可以引起人体脏器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治疗蘑菇中毒,一是要马上洗胃,如果特别严重,还要“洗血”(血液净化治疗),原理和血透相似,但是更为复杂、精细,为的就是把血液中蘑菇的毒素去除掉。

章医生提醒大家,野外的蘑菇千万不要随便采摘,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中毒事件,要马上到医院治疗。此外,家里人最好把蘑菇的样本带来,方便医生取样检测其中的毒性。

专家支招

野蘑菇和大蒜一起炒

变黑或发绿可能有毒

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蘑菇有300多种,毒蘑菇100多种。据资料记载,可致死亡的至少有10种,多生长在树林里及杂草丛中或公园的树下草丛中。在浙江,白毒伞比较多,也容易被误食。

记者专门请教了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蒋冬花,请她给大家支招。不过她也提醒大家,这些都是她平常的的经验所得,不排除有例外情况。

“出于安全考虑,大家最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认识的或没见过的蘑菇,千万不要去碰就对了。”蒋冬花说,同个品种的毒蘑菇,在不同生长环境下样子也不尽相同,“有些看上去像是小时候吃过的野蘑菇,但实际上也可能已经发生变异,成了毒蘑菇。”

1.看外形:有毒的蘑菇,通常颜色多比较鲜艳,菌盖中央呈突起状,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菌盖较平,伞面光滑。不过也有一些毒蘑菇,灰色,长相很平凡,看起来很无害,但实际上毒性不亚于毒蛇的毒液。

2.看粘液:有的毒蘑菇被撕断后,可能会分泌出黏稠的液体,大多呈赤褐色,有辛辣、酸涩等异味,而且菌面破裂后,在空气中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撕断后分泌出的液体多为无色或白色,有特殊香味,菌面破裂后一般不会变色。

3.看大蒜:如果要烹饪野生蘑菇,最好先把大蒜切片放进油里,然后放蘑菇下去一起炒。如果蘑菇的切面是白色或者偏淡黄色的话,一般代表可以食用。但如果切面慢慢变黑或者直接发绿,那就代表蘑菇可能有毒,赶紧倒了吧。

(通讯员 吴伟岚 记者 侯明明)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键词:野蘑菇 上吐下泻 中毒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