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2024-09-05 09:37 作者:王聿昊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4日电 记者手记|乘“蛟龙号”潜入深海

新华社记者王聿昊

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

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

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潜航员傅文韬带着记者和中国香港生物学家邱建文,开启8小时的深海之旅。

直径2.1米的载人舱只可容纳3人,但在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已算得上大容量。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

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

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

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

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这片海底以沙波地貌为主,看起来更像是白色沙滩。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它们随水流缓缓漂动,十分柔美。

与此同时,傅文韬已完成对海水和沉积物的采样工作。

告别第一座小山,我们向另一座小山的山顶进发。

“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

顺着傅文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只黄色海星。“这只海星有14个腕,是我见过最多的。”傅文韬说。

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

这里是山顶也是悬崖,傅文韬熟练驾驶着“蛟龙号”,带领我们来到对面的另一个山包。这里的生物少了很多,只有一只鱿鱼匆匆游过。

意犹未尽时,深海之旅已接近尾声。

“对比最近几次在海山的下潜,我们今天下潜的Albo海山生物量不算多,但生物的梯度分布非常明显,海绵、海星、海参等生物几乎按水深分布。”邱建文说。

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

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

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O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

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

受限于专业知识,在今天的水下观察和采样报告上,记者只记录了生物的颜色和品种,有的甚至只能画下它们的样子。记者将手机拍摄的照片展示给来自西班牙的生物分类学家安德鲁,他写下了其中3种生物的名字,而其他未能识别的生物,还需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本航次的科考队员来自8个国家,大家在大洋生态、微生物、海洋地质等方面各有所长。大家坐在一起回看下潜视频,辨认生物种类、交流生物习性,在实验室里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在“深海大讲堂”等船上科研活动中分享知识和智慧。

走出实验室,“深海一号”船后甲板上,“蛟龙号”运维保障团队已开始为下一次下潜做准备——检查、充电、装配载、充氧气、安装搭载作业工具等。

对记者而言,这是潜入深海的奇妙一天;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这只是平常的其中一天。

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中国深海工作者探索浩瀚大洋的脚步从不停歇。

关键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生物习性,结壳,捉迷藏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