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部分青少年厌学拒学,怎么看怎么办?

2025-06-13 17:42 作者:陆华东 朱筱 夏鹏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吴静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牵动着每个家庭,关乎祖国未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学业压力增加、亲子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化以及信息爆炸等带来的冲击,让部分青少年厌学拒学情况有所加重。

业内人士指出,厌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阵痛”,但也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之一,要客观看待、合理疏导,对症状较重的孩子,需推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联合共治,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部分青少年频繁请假、拒学

“有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已经休学一年半。而且孩子在家不愿与人接触,每天只是打游戏,后来甚至搬出去自己住。还有个孩子,本来学习挺好,但是有次考试没考好,被批评后,慢慢开始讨厌上学,目前已经休学在家3个多月。”东部一家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的志愿者说,近年来反映孩子厌学相关问题的来电咨询量呈上升趋势。

多地老师、心理专家透露,学业、交往和家庭问题,可能让部分孩子心生挫败感,从言语抱怨、硬着头皮去上学,发展为经常请假,甚至休学。此外,厌学、拒学还呈现低龄化趋势,一些孩子的休学时长也在增加,短则一两周,长则数月、一两年。

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主治医师黄懿钖对厌学问题同样感触颇深。她介绍,为应对儿童青少年厌学及心理问题多发趋势,医院早在2021年就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后于2023年设置心理医学科,包括学习困难门诊、心理行为门诊、孤独症评估门诊、多动症专病门诊、情绪障碍门诊、心理咨询门诊,均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学习困难门诊每天基本都是满号状态。

“不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及社交软件等,与父母关系紧张,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发展不足,逐渐出现厌学、拒学现象,情况严重的孩子还会自我伤害。”黄懿钖说。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北京、江苏、浙江、重庆等多地医院均开设了厌学、学习困难相关门诊,开设城市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城扩展,不少门诊“一号难求”。

既不能污名化,更不能轻视

厌学是否意味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业内人士透露,厌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态,这一现象长期存在,在不同时代的曝光度,以及个体表现的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厌学不一定就代表有心理和精神问题,但如果严重厌学,甚至休学、自伤,则会对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厌学,既不能污名化,更不能轻视。

“以前也有不少孩子厌学、逃课,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现象视为严重问题。”一位心理咨询师介绍,现在一些人提起厌学就“色变”,仿佛这个孩子就有问题,其实不少孩子都曾有过不想学习的想法,毕竟学习有时候确实比较辛苦,有这种情绪也很正常。一般的厌学情绪,如果及早干预,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家长没必要过度恐慌。

为何感觉现在厌学的孩子更多?据南京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杭跃跃分析,厌学首先是对学习有一种厌恶的感觉,进而表现出请假或休学等行为。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比如,部分家长过度焦虑孩子的未来,进而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同时这也与社会关注与曝光度增加、现代心理咨询和精神检查手段的提升息息相关,让以前一些沉默的问题浮出水面。

受访业内人士也提醒,对于部分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已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要高度重视,尽早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到医院治疗。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没能及时关注到孩子出现问题。北京某医院精神科医生透露,目前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仍然不高,干预、治疗不及时,导致一些孩子被拖成重症。

记者调查发现,孩子厌学不仅是对学习的抵触,更是亲子矛盾激化的缩影,常令家长身心俱疲。孩子厌学后,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请假,甚至在家专职陪伴。

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危机比成年人更具无力感,他们深受环境左右,却缺乏足够的力量和资源去挣脱束缚,需及早干预。家庭、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医院要协同发力,共同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提升家庭和学校预防能力。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研员林静表示,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支持,让他们学会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及时帮助孩子纾解压力,让家庭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减震器、过滤网。在家庭教育中要增加灵活性,提升家庭容错度,成绩之外,从更多维度评价孩子。

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邓铸建议,任课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沟通,用教育智慧让孩子喜欢上他所教的课程。加大对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强化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能力培养。

分类施策,精准及时干预。黄懿钖建议,对存在轻微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家长、老师要多疏导、关心,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出现某些症状但还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可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手段减少疾病发生;对已经达到诊断标准的儿童和青少年,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症状,规范进行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此外,多位家长反映,一些休学青少年无处可去,或在家中孤独沉默,或沉迷虚拟世界。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打造各类“小屋”“驿站”,给休学孩子提供“中转站”,让休学少年可以找到一个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过渡空间,在专业“陪伴者”的帮助下,逐步回归社会。(记者陆华东 朱筱 夏鹏)

关键词:非药物治疗,青少年成长,青少年心理,家长,休学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