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观察丨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2025-06-13 09:38 作者:杨绍功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南京6月12日电 题:江苏苏州:以就业友好增进城市韧性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朱程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通过提升居民就业能力来增强城市韧性……近年来,连续五年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的苏州,正加快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持续构建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良性循环。

“家门口”精准服务稳就业

苏州市吴江区京杭运河畔,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教学中心3楼,学生在机器上刷身份证,系统能自动识别专业学历、求职意向等个人信息,匹配吴江区最新招聘需求,一键向企业发送简历。

本地毕业生快速匹配岗位,外地青年也能安心求职。在距京沪高铁苏州北站百米之遥的木莲庄酒店青年人才驿站,来苏州求职应聘的外地高校应届生只需简单填写信息,就能申请3天(最长不超过14天)的免费住宿。

“背个包来免费住宿,找工作成本更低,这样的城市很温暖。”已入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毕业生李林祥感慨道。仅在苏州市相城区,这类青年人才驿站已有14处,目前已累计服务1300多人次。苏州全市已有这类驿站120多处。

靠求职者更近,让就业更便捷。姑苏区双塔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就业数据、了解就业需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至24岁失业青年、收入低能力低的就业特殊困难群体等成为这里“家门口”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对象。

苏州市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截至5月底,已建成服务站348个,累计帮扶大龄、残疾等困难群体超9000人就业。

沿着项目和产业链促就业

常熟高新区,智享生物(苏州)有限公司的新产线于3月份完成设备安装,相关部门即进企提供用工服务,为其规划6条对接招聘线路。目前,企业急需的150名技能人才已完成招录。

这是苏州探索前置就业用工服务、开展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工作的缩影。

重大项目在稳增长、稳就业上潜力巨大。2024年以来,苏州靠前服务,年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2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后新增用工达3万多人。

近期召开的苏州市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又有12个重大项目与12家用工服务单位进行用工保障签约。

一个个项目背后是产学研融合的产业链,苏州深入研究产业规律,让就业顺着产业链延伸。作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近期,苏州打造低空经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促进校企资源整合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助力打造“空中之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成表示,高校将发挥优势资源、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更多前沿技能课程,助力产业、教育、人才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链。

太湖东岸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正为当地构建水、陆、空相结合的城市立体智慧治理网络。公司董事长周海波说:“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新模式,让“天空工匠”培养在当地形成了完整闭环。

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配置控制模块参数,编写工业机器人运动程序,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预演工件装配……在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一批批年轻学员经过数字化培训,获得技能认证,走向产业一线。

教室就是车间,作业就是工单。苏州工业园区立宁职业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涂强说,依托产教融合的有效培训,大批青年迅速提升了实操能力,企业持续获得智能制造人才。

暑假将至,各类院校教学任务减少,培训资源可以集中释放。苏州市抓住这一契机,发布了“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计划,将七到八月份的院校教学淡季变成技能培训旺季。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千方百计提升各类人才的就业技能,促进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让产业布局持续更新、人才活力持续迸发,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韧性和能级。

关键词:就业服务,李林祥,就业能力,充分就业,促进就业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