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走笔丨川南春耕采访随想

2025-03-21 10:56 作者:高健钧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吴静

中华民族古老的农耕智慧,不能不让今人敬佩。

好不容易晴了几日,一到雨水节气那天,川蜀大地又变得阴雨绵绵。川南地区的农人,循着节气、按照农时,下到田里。但还不见苗青秧绿。玉米种得早的,也只刚刚播下种子。直到惊蛰,大都是在清杂除草、翻土犁田,并备足种子化肥,做好春耕的准备。

“秧也不自己育了,合作社育好了,直接移栽过来。”在泸州市白米镇斗笠村,曾峻峰眼睛不离手中的农活儿,嘴上这样回答记者。

说起农耕辛苦,人们多会脱口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早春时节,当你真的来到这山丘连绵的乡野,才晓得田间劳作,还有另外一种辛苦,那便是腊冻初开的“寒苦”:最低气温只有几度,脸庞、鼻头、耳朵冻得通红,生过冻疮的手,会隐隐作痛。挟着雨水湿漉漉的冷风,更易穿透棉衣,砭入肌肤……在水田里劳作半日,也不可能见到一滴汗珠。

四川的粮食生产南早北晚。无论春耕、夏管,还是秋收、冬藏,都由南向北,梯次展开。也正因此,作为三农记者,每年春耕采访的第一站,必是川南。

初春的川南风光,让人想起苏轼笔下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记者看到的川南春色,一分无疑是“平林漠漠烟如织”的底色;另一分,该是山上橘树、茶树、竹林的浓郁翠色;再一分,则是油菜花的明黄和泥土的赭黄深棕。

这二分泥土,一分要“给”田,一分要“给”地。这么说,是因为四川的田地,田是田,地是地。田和地虽然在性质上同属,却又被老乡们分得清楚。他们更习惯将地称为土。

区分田和土,大体而言,依据的是土壤的干湿程度。田通常位于低平之处,水相对充足,方便取用,适宜种水稻、果蔬。土在丘陵坡地之上,根据高低不同,又有二台、三台的区别;土里存不住水,固然较旱,但也种得出玉米、油菜等耐旱作物。

关于田的用途,川南、川北又不尽相同。川北的田,大春种水稻,小春种小麦,或油菜。川南的田,秋收后蓄满秋雨,就闲了下来,而且一闲就是整个冬天,被农人称为“冬水田”,或“冬闲田”。川南的传统小农户,大多山上有些土,山下有点田。土里种的玉米,用来养鸡养鸭、喂喂猪;田里种的水稻,用来当口粮,有的还卖点钱。

川南的冬水田不种小麦或油菜,只种水稻,但也不可小觑——虽然不是一年“两种”,但照样“两收”——这里面的奥秘,则藏在小小的稻种里。川南普遍种植再生稻,如果种得仔细,管护用心,第一茬中稻成熟,亩产一千二三百斤,二茬的再生稻,亩产又达八九百斤。2000多斤的产量,就上了“吨位数”,成了名副其实的“吨粮田”。近年来川南再生稻种植广泛,超过500万亩,为粮食连年丰收做了不小贡献。

川南地区水系发达。滔滔江河,自然归这一分流水。发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由北向南奔腾万里,在宜宾与从省会成都流过来的岷江汇聚。两条江握手后,又在此形成长江的起点。江水再流经宜宾、泸州的十余县、区,便朝着三峡滚滚而去了。

只要不到夏季,没有进入汛期,无论哪条江河都不会展现澎湃汹涌的一面。大江大河安澜平稳,终日缓流。但依旧磅礴的气势,也给周围的一切定下了静然缓慢的调子。沿江无论哪个村落,都既静且慢,万物复苏时小鸟的啁啾、虫儿的窸窣,也都细微收敛。农人不急不缓,按部就班,干着农活儿,正是所谓的“默默耕耘,静静收获”。

这样的静,也因为年轻人的离乡。老年人倒是达观知命,对年轻人回不回乡也不强求。到这个岁数,他们最明白的道理,莫过于“儿孙自有儿孙福”。以前“眼前多少闲田地,雨后春耕有几家”的担忧,似乎也在慢慢消除。种不动的、不想种的地,有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农业企业等过来承包耕种。“只要政策好,种地的事情就不愁。”一名种粮大户感慨。

古人心远地自偏,现在身处偏僻乡野,无论是谁也难做到心远。漫步田间的这些天,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AI在剧烈搅动世界。老乡和乡村干部们,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他们盼的最多的,是视频里多才多艺的机器人也能掌握耕种技术,成为新的“种粮能手”。大家好奇,在AI的视角下,观察到的农村是怎样的一切。(高健钧)

关键词:春耕,再生稻,走笔,水稻,玉米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