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更个性、更精细:中国年轻人成为康养消费新势力

2025-03-17 09:43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重庆3月16日电 题:更个性、更精细:中国年轻人成为康养消费新势力

新华社记者吴燕霞、李晓婷、杨仕彦

下午一点,重庆市渝中区一家大型商场里,28岁的白领李晴来到一家连锁养生馆,准备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对症推拿和艾灸。

“这是对抗工作疲劳的法宝。”她笑着向记者展示手机里购买的推拿艾灸三次卡。此时,相邻的几个按摩房间里也有顾客正在享受艾灸,空气里飘散着艾草特有的清香,与楼下咖啡店的现磨咖啡香气交织成独特的都市养生图景。

这种场景正在中国一些城市商业体中高频次出现。从中医按摩到草本茶饮,从艾灸理疗到瑜伽课程,越来越多青年注重康养消费,提倡“精致养生”。

所谓“精致养生”,是指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养生方式的个性化、科学化和精细化。与老一辈的传统养生观念不同,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多喝热水”或“吃补品”,而是力求将健康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年轻人把养生拆解成了可执行的健康公式,他们对养生产品的品质和效果要求更高,也更注重养生的悦己体验。”锦艾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康认为,年轻人愿意为高品质、高效能的养生产品买单,追求的是实际效果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健康养生行业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分析,15-25岁的年轻人群体逐渐成为健康养生市场的主力军,养生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门口的中医奶茶店前,不少顾客排着长队前来购买“中药奶茶”。乌梅自在乳、当归决明酿、枣麦合莲汤等养生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养生一族的“追捧”。醇厚的奶香与独特的药香、茶味融合交织,俘获了不少人的味蕾,“口感不错,喝不出中药味,不甜也不腻”。

“每一款产品都是江北区中医院营养食疗团队基于多年的营养食疗经验打造的,我们会根据不同时令的养生要点,适时进行产品的更新。”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营养科主任廖常英介绍,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在营养食疗领域传承、创新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打造好吃、好看且有效的食疗产品,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年轻群体的养生观念逐渐转变,对中医药的效果与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可,营养科的门诊量保持每年30%-35%的增长。”廖常英说,目前医院中医营养研发团队已自主研制了肠内营养制剂38个、中医特色食疗产品40余种,类型涵盖冲剂、茶饮、糕点、饮料、膏方、药酒、果冻、棒棒糖等多个品类。

在福州的一家超市里,25岁的健身爱好者刘诗婷正在冷藏柜前比对两款酸奶。“这个含有LGG益生菌,每份蛋白质多1.2克。”刘诗婷的手机里装着三个成分分析App,她说:“选食品就像选补剂,得看配料表说话。”

这种精细的“成分党”式养生催生了新消费现象,年轻消费者日益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生产工艺。在健康零食方面,年轻人对零食配料表的关注度显著提高,选择精简、少添加的高品质健康零食已成为趋势,占据了零食市场的重要份额。

科技手段也为年轻人的养生提供了新的助力,智能手环等智能健康检测设备的普及,让个人健康管理更加简便和高效。长期伏案之后,32岁的程序员张阳腕上的智能手表发出震动提醒:“连续久坐超90分钟。”他起身做完一组八段锦,健康管理App随即更新了当日运动指数。

这种24小时健康监护已成为不少年轻职场人的标配。根据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达到3367万台,同比增速高达36.2%,部分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方面的功能日益丰富,包括心率监测、血氧检测等。

“养生不再是长辈的唠叨,而是可量化的生活美学。”刘俊康认为,年轻人的养生消费行为呈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养生、传统观念的创新完善、体验优先的服务升级三大特征,这种转变正在重塑价值万亿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关键词:新势力,食疗,精致养生,艾灸,年轻人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