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体育_ / 要闻 / 正文

“能出汗”的校园体育该如何保障

2025-02-28 12:43 新华社 责任编辑:赵睿

新学期伊始,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着重解决运动时长不足、体育“阴阳课表”等问题,让校园体育充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孩子们“眼里有光,身上有汗”。

近年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问题备受关注,校园体育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是体教融合改革的主阵地。从去年秋季学期的课间延长5分钟,到本学期明确中小学体育课要“量质齐升”,北京在保障校园体育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但学习时间是否被挤占、课程如何设置、校园安全责任如何认定等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焦点。

杜绝“阴阳课表”

体育“阴阳课表”是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表面上安排了体育课,实际却被其他课程,尤其是所谓的“主课”替代,以希望通过增加教学时间换得升学率的提高。长期以来,体育老师时不时“生病”成了几代人的记忆。

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校园体育亟需担起更重要的健康育人职能。

“体育八条”明确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同时也要切实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

“文化课学习更看重效率,不能一味追求时长。”北京市东城区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王玉中表示,体育课时的合理增加,压缩部分文化课时长,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毅认为,无论是将课间10分钟优化为课间15分钟,还是“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校园体育的改革能反映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即从“分数至上”要尽快转变为“健康第一”。

打上“班级联赛”

在项目安排上,“体育八条”将“三大球”列为重点之一,要求小学、初中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广泛开展班级联赛。

多年来,振兴“三大球”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青少年代表着未来。2024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在湖南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广普及“三大球”运动,让更多青少年喜爱并参与其中,同时调动各地抓青训的积极性,形成振兴发展合力。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体育部主任张凯表示,“三大球”班级联赛应具有一定的对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在集体荣誉感驱动下,小球员们会主动组队训练,班级同学自发组建啦啦队、设计队徽,有利于营造全员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校园体育改革中的“三大球”纳入教学、开展班级联赛等内容,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增强团队精神和抗挫能力。

除了“三大球”,“体育八条”也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跳绳、踢毽、跳竹竿等传统体育项目和飞盘等新兴运动,轮换活动不少于10项,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

厘清“安全责任”

截至目前,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已出台文件,让“每天一节体育课”逐渐成为中小学的标配。新举措落地值得期待之外,安全问题仍然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家校社三方还需协同发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线教育工作者反映,校园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管理仍是核心痛点。伴随体育课强度与频次的提升,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同步增加,有学校担心动辄因学生受伤背上诉讼,并面临问责。

“体育八条”指出,学校要选优配齐体育教师,编制不足的学校可聘用“银龄”教师和编外兼职体育教师,比如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也能够提供安全保障。

受访专家建议,在强化校园安全保障措施、做好安全教育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厘清校园安全责任边界,明确相关司法裁判标准,让保护未成年人和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相统一。此外,学校可以向家长公布校园体育活动安排,进一步畅通双方的沟通渠道。

针对部分学校面临空间狭小、运动场地不足的现实困境。王玉中等受访者认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探索利用天台、楼道、墙壁等校内空间,打造空中足球场、室内攀岩墙等微型运动场地,也支持学校与社区、公园等社会体育场馆签订协议,建立共享机制。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