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数字工匠开拓发展空间

2023-07-04 09:25 作者:康琼艳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无人机航空测绘、智能焊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桥吊远程操控……近年来,以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也催生出越来越多数字高技能人才。

日前,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州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代表队、264名“数字工匠”在赛场上纷纷亮出绝活,比拼过招。作为首次面向数字技能应用领域的全国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本次大赛以“提升数字技能,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主题,设置了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3个工种。

起飞加速,精准悬停,完成倒水,转向回程……竞赛现场,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3架无人机拖拽着水瓶迅速飞向10米开外的一个直径不足20厘米的盛水容器。来自湖南代表队的“00后”苏文东和另外两名选手默契配合,一边操控无人机,一边密切观察无人机下方悬拽着的水瓶状态。到达目标区域后,苏文东操纵其中一架无人机提升瓶底绳索,水瓶随即翻转,瓶口正对容器,一瓶水被精准倒入,而后3架无人机迅速折返,重复这一过程。“比赛不仅考核选手的无人机维修装配水平和调试技能,还考察无人机操控团队的协同飞行技巧和精准运输能力,以及复杂工况下无人机高速作业、躲避障碍、跟踪目标的技能。”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利用无人机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高难度、有危险、有毒有害工作成为可能。未来,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工程测绘、环境巡视、应急救援和物流运输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具备高技能的无人机操作员将成为各行业的人才。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在传统产业领域,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已超25%,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增长至77%。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典型场景之一,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其中焊接机器人是近年发展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焊接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26.35亿元,中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比39.66%。

“焊接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火箭、飞机、汽车,小到电脑、手机、芯片都离不开焊接技术的应用,焊接的好坏对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大赛焊接组裁判、福建省特检院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副主任黄春榕介绍,本次大赛中,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工种竞赛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机器人焊接一类竞赛,不仅要求选手具备高超的传统手工焊接技能,还对选手的数字化思维能力和机器人操控技巧有很高要求,是选拔新时代“数字工匠”的一大探索。记者了解到,由于焊接机器人具有精度更准、效率更高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传统焊工正转型为焊接机器人操作员。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相关产业工人已超30万人。

“数字工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芯片”。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在人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的97个数字职业占到了职业总数的6%。大量数字化、智能化岗位相继涌现,相关行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

“为鼓励全国职工实时挑战现场参赛选手,我们在赛场之外还举办了线上技能比武,吸引了2000多人参与比拼。”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7月大赛启动以来,各省(区、市)积极开展选拔赛、网上练兵、实操集训,近7000名职工参加省级选拔,带动超过40万名职工参与;在“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近274万名全国职工参与了练兵,实现了以赛促训、以赛带学的目的,为建设数字经济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力。(记者 康琼艳)

关键词:工匠,无人机技术,复杂工况,数字经济,焊接机器人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