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_ / 娱乐观 / 正文

“剧院”之思:在观众认可后,导演才可轻装上路

2021-10-20 21:12 作者:郭佳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柳绿

北京青年报讯(记者 郭佳)同电影相比,话剧似乎很少以代际来划分戏剧创作者,但作为一种寻找共性的标签,却也不失价值。戏剧界的中生代导演们,或许不一定年龄步入中年,但大都通过创作获取了多多少少的资源。10月19日第三场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中,孟京辉与刘畅、杨哲芬、何念三位来自京沪鄂三地的中生代导演展开对话。

不敢表达,但却找到聪慧的表达方式

来自沪上的导演何念,上戏毕业后便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高产一直是他的标签,最多的一年做了七八部戏,连孟京辉都惊诧于他的创作能量,“我们还聊着呢,人家已经做三部了”。

前段时间,何念甚至挑战同一时期做三部戏,“开始时我也一直思考这样行不行,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是一天三班,但结果是每部都比我单独做要好。做第一个戏时有很多问题,第二个戏排着排着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戏的问题,第三部戏则又交错解决了前两部的问题。”刘畅在一边补充道:“这叫自己偷自己的。”

这些年,何念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一定要做观众喜欢的东西?“这两天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关于母女关系的戏,制作人认为是青春喜剧,但实际我们想做的是青春亲情。这种定义上的偏差,其实是和观众的喜好有关系的。”

在何念看来,我们创作者之间也是在吵架中找到自己坐标的,“我们在不断的创作中要挑战自己的表达,刚毕业时不敢表达,会有禁忌,现在依然不敢表达,但却可以找到聪慧的表达方式,与观众充分交流,就像那种说了又好像没说,但其实又说了。”

而公认的票房导演孟京辉则表示,“导演是在观众认可后才可以轻装上路的,没有任何一个创作是不在乎观众的,但绝对不能观众要看什么我们做什么,有时越想到观众越做不好。”

1  2  


关键词:乌镇,导演,观众,创作,一直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