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专利领跑,我国6G布局在路上
2021-09-24 作者:黄鑫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摘要: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表示,对于发展6G,既需要前瞻布局6G技术预研,同时也要扎实做好5G商用及5G-A演进,为6G发展打好基础。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介绍说,6G将围绕“万物智联、数字孪生”愿景,催生通感互联、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新业务场景。

5G还在努力推进中,对6G的探索却已开始。《日经亚洲评论》日前报道,从6G专利申请量上来看,中国以40.3%的占比高居全球首位。

在日前举行的“2021年6G研讨会—6G愿景展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面向2030年商用的6G仍处于愿景需求研究及概念形成阶段,6G技术方向及方案仍在探索中。工信部将全力推进6G创新发展,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5G商用是基础

全球5G规模化商用已步入快车道,据统计,全球5G商用网络数量已达176张。我国5G商用两年来,在网络建设、用户市场、融合应用、标准研制等方面进展迅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截至今年8月,累计建成5G基站达103.7万个,占全球70%以上。5G终端用户突破4亿,是全球最大的用户群体。打造了上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尤其是在媒体、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

按照移动通信10年一代的发展规律,启动6G研究的时机已成熟。不过,韩夏强调,要以5G成功商用夯实6G发展基础。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表示,对于发展6G,既需要前瞻布局6G技术预研,同时也要扎实做好5G商用及5G-A演进,为6G发展打好基础。

韩夏表示,要准确把握5G商用推进与6G研究布局之间的承接关系,推进其协调互促发展。既要全力推进5G网络部署和规模化应用,为6G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要深入分析总结现有5G难以满足的应用方向,逐步明确6G的潜在业务场景,引导6G愿景需求的形成和完善。

推动6G创新发展

如何推动6G创新发展?韩夏介绍说,一方面,要深入开展6G潜在关键技术研究。优化芯片、新材料等支撑产业的发展布局,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强化全球6G推进组织、各类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

“针对一些普遍认为有成效、有价值的6G潜在技术方向,除理论研究外,还需要做硬件试验验证、研制测试样机和试商用等面向产业化的研究,通过不断实践来检验技术性能。”闻库说。

IMT-2030(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要强化基础技术、多学科交叉技术等研究,实现低中高频谱的高效利用,与卫星、高空平台等非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与社会、行业应用的协同创新。尤其是要维护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避免国际标准分裂。

全球领先地区已开始6G技术研发进程,专家预计在未来10年后将推出首批6G产品及基础设施。据了解,韩国在今年6月成立了“6G研发战略委员会”,与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及专家等共同推进6G研发。欧盟委员会正在准备一项关于欧洲6G智能网络和服务战略伙伴关系的提案,开展6G相关研究活动。

2019年6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指导产业界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积极推进6G愿景需求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推进组于今年6月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系统阐述了6G总体愿景、应用场景、潜在技术趋势等。

6G能带来什么

6G能带来什么?专家认为,5G时代的万物互联将走向6G时代的万物智联。

韩夏表示,未来6G将极大拓展移动通信网络能力与服务边界,持续深化物联网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效服务智能化生产与生活,助力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社会。

“6G将增加意识空间,进一步拓展通信空间,通过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智能交互重塑世界,服务万物智联社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说。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介绍说,6G将围绕“万物智联、数字孪生”愿景,催生通感互联、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新业务场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CTO童文认为,未来6G将如同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神经网络,集通信、感知、计算等能力于一身,深度融合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数字世界,真正开启一个一切都将被感知、连接和智能的“万物智联”新时代。

“6G的核心愿景是实现智能体之间的互联,构建包括人与智能机器共享的通信网络。6G时代将实现网络、终端、业务、算力、存储、数据六大人工智能资源的大融合,为千行百业提供人工智能平台。”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部长杨宁说。(记者 黄鑫)

关键词:专利申请量,日经亚洲评论,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智联,协同创新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