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人大代表架起沟通民意“连心桥”
2021-09-24 作者:白阳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题:人大代表架起沟通民意“连心桥”

新华社记者白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局长傅文杰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更加密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进一步加强、代表履职活动更加有力有效。

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正在有序推进

今年上半年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傅文杰介绍,截至目前,山西、河北、西藏、青海、新疆已顺利完成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召开了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其他26个省(区、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时间均已确定,北京等15个省(区、市)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内蒙古等11个省(区)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

“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覆盖全国所有城镇乡村,直接面对亿万人民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傅文杰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和选举法规定,依法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到换届选举的各方面、各环节。

比如,根据新修改的选举法,重新确定县乡人大代表名额,新增代表名额向基层群众、社区工作者等倾斜;结合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确定县乡人大代表结构比例,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依法成立选举委员会,做好换届选举各项组织工作和选民服务工作等。

代表工作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要求

“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和发展,人大的选举制度、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工作制度都形成了一套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安排。”傅文杰说。

傅文杰介绍,我国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妇女代表和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逐步提升,人口再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在议事决策方面,人大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活动准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在制定修改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作出决定决议过程中,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最大共识。”傅文杰说。

为了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建设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依托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组织本地区各级人大代表联合开展活动等,充分发挥了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的功能作用。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意愿,依法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各国家机关、组织认真研究、逐件办理,切实体现到政策、法律和工作之中。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傅文杰说。

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推动代表工作不断加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使代表工作不断加强。

傅文杰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把代表工作摆在同立法、监督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比如,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委员长会议研究代表工作重大事项、重要问题机制,建立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机制,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对口联系代表机制等。

据统计,目前地方各级人大已建成22万多个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之家,基本实现覆盖乡镇、街道,不少地方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到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定期接待群众、听取意见。

此外,代表参加专题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等活动有序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还统筹安排代表参加“一府一委两院”联系代表活动,代表履职活动更加有力有效。

关键词:连心桥,民意,代表名额,县乡,换届选举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