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财经丨特色产品寄递需求旺盛 快递业“迎战”线上消费旺季

2024-06-14 09:09 作者:李唐宁、丁雅雯、高婷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记者李唐宁、丁雅雯、高婷)云南昆明的鲜花、山东青岛的樱桃、苏州东山的枇杷、海南海口的荔枝……近期,全国各地特色产品寄递需求旺盛,叠加“618”促消费活动火热,寄递需求仍在攀升,全国快递业务量增速维持高位。专家表示,特色产品包裹长距离快速流动正成为常态,折射出消费需求持续改善,而快递企业数智化运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将助力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加大运力,特色产品“鲜”到家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端午节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运行平稳有序,共揽投包裹26.54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12.91亿件,同比增长25.6%;投递快递包裹13.63亿件,同比增长15.4%。端午期间,全国各地特色产品寄递需求旺盛,邮政快递企业积极调配人力、车辆及航空运力等资源,主动上门收寄,延伸服务链条,针对不同品类制定专业包装和运输方案,满足了人民群众节假日期间寄递服务需求。

云南鲜花质量上乘、品种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鲜花作为对保鲜要求极高的商品,其运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为此,中通快递云南管理中心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设立了独立冷链操作场地,并配备了自有冷链车,确保鲜花从采摘到装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保持在适宜温度下。该中心航空冷链事业部负责人雷雨妍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航空+冷链+快递”是中心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上行打造的专项方案。今年5月,每天有200余吨鲜花通过空运“专机”及冷链通道从昆明抵达北京、上海等城市,全国省会城市基本实现48小时内送达,确保鲜花“保质保鲜”鲜达全国。此外,中通快递西南(昆明)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已落地投产运营,目前每天通过中通快递运输的生鲜农产品达2200吨。

6月以来,樱桃、枇杷、荔枝等生鲜果品进入销售旺季,邮政快递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深入田间地头,不断优化冷链包装,加大综合运力投入。邮政快递企业积极打造高铁恒温车厢,增开航空专线,开通无人机低空航线,加密干支线陆运网络,提升了服务品质。

极兔速递“樱桃专递”项目负责人张晓东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极兔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新措施。“以极兔‘樱桃专递’项目为例,为提升物流时效、保证樱桃新鲜口感,我们在樱桃包裹上张贴‘樱桃专递’标签,便于操作环节快速识别,实现优先交件和高效转运。同时,我们新增了航空专线,确保樱桃24小时内直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今年,京东物流在海南、广东、广西等荔枝产地继续升级荔枝寄递能力。在多个海南荔枝重点产区搭建产地直发,增设近百个揽收点,投入千名京东快递小哥进行驻场揽收。运力方面,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投入全货机与多时段散航,通过与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湛江吴川机场的合作,保障海南荔枝夕发朝至。

新技术加速应用,服务消费新场景

寄递量大幅增长,折射出消费持续改善。这既得益于市场需求回暖,也依赖于行业运力的不断提高。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邮政快递业正全力迎战“618”年中业务旺季,科学统筹调度全网资源以提升整体生产服务保障能力。

顺丰集团特色经济板块负责人郭翔兵表示,公司正通过助力产地直播进行产销撮合、为直播平台选品,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同时,在预制菜、荔枝、樱桃、杨梅等细分场景与地方政府、协会、头部品牌紧密合作,制定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投入专项资金补贴,帮助农产品打造区域品牌、走向全国。

随着村镇快递驿站的大量铺开,“快递+”不仅成为农户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寄递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圆通已建设乡村驿站近4万家,旗下生鲜便利店“妈妈菁选”正式入驻抖音平台,今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圆通通过“快递+直播”方式,实现圆通宁安公司玉米寄递量提升。

此外,快递企业正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充分运用全自动分拣、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比如,今年,苏州东山白玉枇杷坐上了无人机,半天可达江浙沪地区;顺丰开通枇杷运输低空航线,计划每天飞行10个架次,把枇杷运输到山下顺丰网点,原本25分钟的山路,现在只需要8分钟送达,给采摘、包装释放出更多时间,可以实现苏州始发259个城市48小时内送达。

关键词:新华财经,特色产品,快递业,智能化升级,樱桃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