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云上梯田灌溉记——探寻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水密码”

2023-05-17 16:59 作者:刘诗平、杨静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  题:云上梯田灌溉记——探寻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水密码”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杨静

有云上梯田之称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哈尼梯田,层层叠叠,铺展在从山脚到海拔近2000米的山巅,层级最多超过3000级,顶层梯田时常隐没于云雾之中。

当下是元阳最干旱的季节,也是新栽禾苗需要水的时候。云上梯田是如何进行灌溉的?传统灌溉方式遇到了哪些新问题?现代水利如何助传统灌溉一臂之力?记者近日来到元阳探寻了哈尼梯田“水密码”。

河流在梯田之下:3类“水库”供给梯田灌溉用水

站在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坝达梯田上方远眺,层层梯田尽收眼底:土筑的田埂随山势回旋,因坡度变化,缓坡处一块梯田可达数亩,陡坡狭窄处则只有几个簸箕大,天光水影中禾苗泛出绿色。梯田旁是村庄,村庄上面是茂密的森林。

“元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9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至2000米的山区,核心区梯田多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800米之间,最大落差可达1380米。”在水利部门工作了19年的元阳县水务局局长和毅说。

来到山顶前,记者在山下看见红河的支流。它们在梯田下方,是梯田水系汇流地,无法直接灌溉梯田。

和毅告诉记者,元阳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条干流为主的水系有29条支流,它们不直接灌溉梯田,却是灌溉水之源。高温增加低纬度干热河谷的河水蒸发量,形成丰沛降水,借助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形成的“绿色水库”和疏松砂岩体形成的“地下水库”,化作山间常年不断的清泉和溪流,流入哈尼人修建的600多条沟渠,渠水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注入河流,开始新的循环。

“村寨、梯田之上的森林植被和山体蓄留的降水,是哈尼梯田的水源。哈尼人利用沟渠系统,将水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和毅说,沟渠是哈尼梯田重要的水利设施,村民管护沟渠,用传统的“赶沟人”“木刻分水法”等水资源管理办法,减少水资源浪费。

除了“绿色水库”和“地下水库”之外,近年来,元阳县在坝达梯田上方新建的东观音山水库,也为梯田提供灌溉用水。

工程性缺水:时代变迁中的灌溉难题

海拔1900米的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牛倮普村,依傍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多依树梯田。60多岁的村民高有忠每隔几天,就要去离家约3公里处的自家梯田管水——雨水多时放掉一些,天旱水不够时放入一些。前些天高温干旱,他去田间更勤一些。

红河州水利局局长李颖告诉记者,1月至5月是元阳的旱季,元阳梯田核心区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坝达、多依树片区取水水源有限,缺少具有季节性水量调节能力的蓄水工程。

由红河州水利局等单位合作撰写的调研报告指出,元阳县境内山高谷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虽然总量并不短缺,但只要遭遇连续多旱少雨年份,就会凸显现代水利设施短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旅游人口增多,特别是气候的不断变化,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缺水问题较突出。

“以前元阳哈尼梯田整个山体基本都是湿润的,梯田里经常有地下水冒出来,现在这种现象已难看到。”李颖说,通过沟渠引地表径流灌溉梯田,无调蓄能力,需辅以现代水利设施,通过修建水源工程、供水连通工程等增加梯田旱季供水量。

科技兴水:建设新时代的云上梯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元阳县修缮扩建了105条哈尼梯田的灌溉沟渠。此外,新建东观音山水库、新建和加固16个小型坝塘,改善梯田灌溉面积6670亩。同时,实施82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了遗产区内居民由天然水域取水到集中工程供水的历史性突破。

“保护好梯田,水源是关键。”和毅说,牛倮水库工程和元阳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均于去年底开工建设。前者建成后可解决2.92万人的生活供水和2.61万亩梯田的灌溉供水,后者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项目区内人与梯田“争水”问题。

开源还需节流。在坝达梯田边,记者遇到正在对稻田进行水位测量和渗漏量观测的河海大学研究生张婉君和孟祥虎,他们正在参与红河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河海大学合作的“新时代哈尼梯田红米稻绿色低碳节水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负责人、红河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赵燕说:“我们对梯田红米种植和稻鱼、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进行观测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水位控制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海拔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水位和灌排技术指标。最终从节水、生态、景观、安全等目标提出哈尼梯田不同海拔区、不同种植模式稻田适宜水位和水稻可持续灌溉技术模式。”

据悉,红河州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红河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咨询规划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和红河州水利局、元阳县政府正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和水利工程示范项目,保护梯田和水田面积,实现梯田旱能灌、涝能排,围绕“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要素做好梯田保护利用,守护和传承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哈尼梯田,观测试验,世界文化遗产,灌溉用水,灌溉面积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