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增加抗原检测为何利于“早发现”?为何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权威专家回应来了
2022-03-15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增加抗原检测为何利于“早发现”?为何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权威专家回应来了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顾天成

从严从紧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群众可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检测。

增加抗原检测为何利于“早发现”?为何不能替代核酸检测?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做出解读。

为何增加抗原检测?有利于“早发现”

李金明介绍,新冠病毒主要有4种结构蛋白,通常采用表达量大的N蛋白,作为抗原检测的靶标。

相比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的速度更快,操作更便捷,部分试剂15分钟可出结果。

“更快、更准进行疫情防控,需要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李金明说,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每天一次的抗原检测,在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尽快找出感染者。

根据《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抗原阳性结果可用于对疑似人群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但不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

“抗原检测一旦阳性,应及时再去做核酸检测确认,也就是‘抗原筛查、核酸诊断’,有利于做到‘早发现’,提高监测预警灵敏度。”李金明说。

为何不能替代核酸检测?或出现漏检误检

根据最新方案,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并不能替代核酸检测。

究其原因,是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通常只有当感染者处于急性感染期,即体内的病毒载量处于较高水平时,抗原检测产品才能检测到。

李金明介绍,相比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由于没有扩增过程,导致敏感性较差。通俗来讲,是缩短了出结果的时间,但增加了“假阴性”的风险。“尤其是感染时间较长、病毒载量变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漏检。”

此外,抗原检测的特异性也弱于核酸检测,即更容易出现“假阳性”的误检。“在疫情低流行率的人群中,甚至可能出现‘假阳性’人数远超‘真阳性’人数的情况。”李金明说,这也是我国坚持以核酸检测为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依据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核酸检测能力的,应当首选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可以进行抗原检测。

哪些人群适用?有望筛出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方案,社区居民有自我检测需求的,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

抗原检测的适用人群还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

当前疫情出现较多无症状感染者,能否通过抗原检测筛查出来?

李金明认为,从现有数据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者有较大部分呈现无症状,但并不代表其病毒载量低。相反,有研究显示,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咽部的病毒载量相当高。

“如果是隔离观察人员中的感染者,每天一次持续进行抗原检测,有很大概率可以检测出来。”李金明说,但即便抗原检测呈阳性,仍需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确认。

抗原自测阳性怎么办?应及时向社区报告

李金明介绍,根据方案,抗原自测阳性的人员,不论是否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向所在社区(村镇)报告,由社区(村镇)联系急救中心按照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转运工作指南,将居民转运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

同时,阳性人员使用后的采样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装入密封袋一并转运至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废物处置。

对于抗原自测阴性但又有症状的人员,根据方案,建议尽快前往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进行核酸检测。“如不便就诊,则应当居家自我隔离,避免外出活动,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自测。”李金明说。

关键词:核酸检测,N蛋白,董瑞丰,隔离观察,感染者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