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神舟十号飞船

太空蔬菜。(资料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叶子申)全球瞩目的神舟十号,将于今天傍晚升空。据悉,此前数次神舟飞船上天,都会搭载相关物品,因此,很多人好奇:这一次,神舟十号又会搭载什么物品上天?记者昨日从厦门业界获悉,此次神舟十号飞天,将有两个“厦门籍”物品跟着上天。

[惊喜]

“厦门籍”物品“搭船”飞天

去年“神九”环游太空的同时,曾搭载不少物品,如实验种子、邮政物品等物品。

时隔一年,神舟十号即将飞天,其搭载的物品,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记者昨日从厦门业界获悉,此次“神十”将搭载福建天辰航天育种科技公司的两件物品。“物品具体信息不便透露,要等‘神十’返航才能公布。”福建天辰航天育种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启福透露。

据悉,福建天辰航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区,主要从事航天育种资源开发等工作。此次并非该公司产品首次飞天。该公司产品中华鳖蛋和河豚毒菌株种苗曾搭乘“神九”飞天。

[揭秘]

环游太空后会有啥变化?

那么,“搭船”环游太空后,生物种苗会发生什么变化?

“种苗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下,种子基因会发生变异。”据陈启福介绍,从太空返回的鳖蛋孵化出来的甲鱼,抗低温能力增强,普通甲鱼在20℃以下一般就不生长了,而太空甲鱼有望在10℃-15℃之间继续生长,从而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河豚毒菌株,利用空间诱变筛选高产毒菌株,用于工业化生产毒素,通过提纯后主要用来戒毒,达到有效降低瘾君子复吸率的效果。

陈启福透露,自神九返航后,中华鳖蛋、河豚毒菌株长期在相关科研机构专业实验室进行孵化繁殖试验,“未来,等性能稳定后筛选出优质种苗,进行试验培育、生产示范和推广,并与各地区大型养殖基地合作,最后实现产业化运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延伸]

福建企业“搭船”“神十”

此次“神十”上天,除厦门企业外,还有部分福建各地市企业也抢着“搭船”。生产基地在建瓯的福矛酒业便是其中之一。

昨天记者致电福矛酒业负责人,对方称,“现在不方便回应,如果有需要,等‘神十’上天或返航了再来了解比较合适。”

此外,据匹克体育透露,2005年匹克体育赞助中国航天基金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此项赞助是无期限的,因此,搭载“神十”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关链接

闽首批太空蔬菜有望本月面世

记者昨日从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悉,当前,厦门、龙岩等地正在种植太空蔬菜。本月首批太空蔬菜有望面世。

记者了解到,此次种植的太空蔬菜种子由福建天辰航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首批包括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等多个品种。据悉,这也是福建首次引进太空蔬菜。

据介绍,太空蔬菜种子由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主要依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技术支持,均通过了省部级审(认)定,可放心食用。此次太空蔬菜的试验基地,包括厦门同安的青云岭生态农业基地以及龙岩、福州等多个地方的农业合作社。

据悉,太空蔬菜具有产量高、耐高温、抗旱及抗病毒能力强的优点,并且耐老化,适于运输储藏,所以种植时可以少施肥料,达到环保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据福建天辰航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福介绍,预计本月将上市的太空蔬菜,主要是豆角类,分别是“长江二号”、“太空架豆”两个品种。

(记者 叶子申)

》》更多内容请进入厦门频道

中新社酒泉6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在酒泉透露,天宫一号已完成变轨调相和载人环境的恢复与建立等各项准备工作,正静待与神舟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迎接航天员进驻。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当天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武平在会上透露了上述信息。她说,天宫一号目前稳定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交会对接设备、环境控制功能正常,推进剂充足,消耗性资源满足后续任务要求,各项指标均满足航天员进驻条件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要求。

武平介绍说,自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转入长期在轨运行。期间,天宫一号按计划完成了在轨维持、有害气体检测、设备巡检和定期状态评估等工作,开展了电解制氧试验、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和空间材料实验等,在国土资源普查、林业、海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对地遥感应用,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成果。

她指出,为保证天宫一号在寿命期内完成工作,研制时就已经考虑了相应的冗余设计和产品的寿命试验,通过近两年来的密切在轨监视和科学维护管理。目前,天宫一号所有设备均工作在主份状态,并对微生物、有害气体的控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因此我们对圆满完成本次任务是充满信心的”。

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入轨以来,已在轨运行600多天,先后与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进行了4次交会对接。(完)

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6月10日,中国气象报记者从国家气象中心和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联合发布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气象服务专报》上了解到,10日至12日,天气对“神舟十号”发射无不利影响。

根据专报预计,6月10日至12日,太阳活动水平低,爆发中等(M级)以上耀斑的可能性低;地磁活动以平静到微扰为主,对“神舟十号”发射和在轨运行无不利影响;电离层天气总体平静,对测控、星地通信不会产生干扰。

除了空间天气“给力”之外,神舟十号”发射场地附近的天气形势也较好,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最低气温11℃~21℃,最高气温30℃~34℃,地面风速4米/秒~10米/秒,高空100米处风速6米/秒~12米/秒,能见度大于20公里,无雷电活动和沙尘天气。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副主任张建忠表示,6月9日,气象部门正式发布第一期《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气象服务专报》,正式为“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根据4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印发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气象保障服务方案,甘肃省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正在开展相应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气象部门将提供“神舟十号”发射场、着落场的中短期预报、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空间天气预报和空间目标碰撞预警服务等,包括暴、冰雹、大风、沙尘暴等危险天气指导预报等内容。(吴越)

6月10日下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中)、张晓光(右)、王亚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内与中外媒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孙自法摄

中新网6月11日电 (姚培硕) 神舟十号飞船将于今日17时38分发射,3名航天员将与其一同升空并访问天宫一号,这是中国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神舟十号计划在太空飞行15天,将视情况开展飞船绕飞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两男一女组合 3名中国航天员今日升空

今日,3名中国航天员将伴随神舟十号飞向太空,这次两男一女的组合延续了神舟九号新老搭配男女组合的模式。女航天员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也将再次突显。

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组成,聂海胜为指令长。聂海胜曾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经验丰富。张晓光是1998年选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两名男航天员互为备份,均具有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女航天员王亚平曾经与刘洋一起进入“神九”任务备选名单,她将在“神十”任务中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

继刘洋伴随“神九”升空之后,王亚平即将乘坐“神十”升空,这位从烟台普通农家走出的“80后”“神女”,也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并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此外,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

目前,天宫一号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此前,针对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提高参试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总体技术准备和岗位训练,完成了任务设施设备的检修检测,培训考核了各岗位人员。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首次应用性飞行:建空间站前的再次实验

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所谓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从神十任务开始进入了应用飞行阶段。

“这是一次真正的应用性飞行,将实现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试验飞行向应用性飞行的跨越。”曾多次担负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介绍说,所谓“应用性飞行”,就是执行正常的运输任务,类似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据了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神舟九号突破并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十号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而是将执行“太空班车”任务,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等。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表示,与“神九”相比,神舟十号主要是从实验性向应用性的进一步验证,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研究和建造空间站奠定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称,从神舟十号任务开始,神舟飞船和某型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应用性飞行阶段。我们现在可以提供一个功能完整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为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设施往返输送人员和物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研制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为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和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科学实验提供保障。”周建平表示,这是一次应用性飞行,也是对载人天地往返系统的又一次考核,可以获得更多飞行试验经验,进一步考核天宫一号保障人生活的能力。

据悉,“神十”之后,中国将继续开展空间实验室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详解载人飞行任务:“神十”将绕飞“天宫”

在神舟九号任务完成近一年后,神舟十号即将再次飞天。根据任务计划,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有四项:一是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行轨道。

此外,“神十”还将视情开展飞船绕飞试验。所谓“绕飞”就是指飞船可以绕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飞行,这是为将来空间站建设做准备。因为空间站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不一定从一个方向进行对接,要绕到另外一个口上去对接,所以就需要对绕飞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考核。

根据任务安排,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15天,比神舟九号增加两天,其中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工作生活12天,发射交会对接段为两天,飞船从天宫一号撤离后到返回为一天。此次任务将是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周建平透露,此次“神十”航天员不安排出舱任务。

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八大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航天员飞行乘组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关项目训练,并针对飞行任务期间的空间科学实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组织开展了专项地面模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据了解,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会安排一个时段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地面的公众介绍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环境,并通过实验操作讲解微重力状态下的物理现象等。同时,还会进行面向空间站的维修方面的试验,并积累在轨道上的生活经验。(完)

[武平]

以上介绍的是关于这次任务的有关情况。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次神舟十号三名航天员如何分工的?跟上一次飞行任务有何不同?

[武平]

刚才我已经介绍了由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组成,聂海胜丰富经验,张晓光是我国选拔培养的第一批航天员,他的飞天梦想将在这次飞天任务中实现。王亚平是我国选拔培训的第一批两名女航天员中的一员,神舟九号任务中我们采用了新老搭配男女组合的任务组织,能够充分发挥乘组中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不但有利于完成任务,也有利于航天员的成长。所以我们在神十任务中仍然采用了这种乘组的组合,2名男航天员仍然互为备份,他们均具有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女航天员在神十任务中增加了太空授课任务,而且由女航天员担任主讲,还有女航天员在这次任务中也具备手控交会对接能力。此外,这次神舟十号在轨飞行时间更长,他们将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新华网快讯:这次飞行中,根据三位航天员的不同口味,专家们制订了个性化食谱,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种太空食品。

神十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应用新纪元

从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

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去年6月16日神舟九号的安全升空,再到即将到来的神舟十号飞天旅程;从无人到有人,从单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环游太空到出舱行走……短短十几年间,神舟系列飞船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循着历史的足迹向前追溯: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而即将进行的神十发射,既是交会对接的尾声,也是载人航天应用的开端。

神舟一号:样品

神一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在酒泉发射升空。在没有得到实际验证前,中国航天人给这艘自己建造的飞船定位为“样品”。不过,神舟一号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也宣告了中国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

神舟二号:成型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酒泉成功发射。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除了没有载人,神舟二号的结构、技术性能和要求,都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它也被中国航天人称之为“正样”。神舟二号还承担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诸多实验任务。

神舟三号:“载人”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发射升空,这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神舟三号搭载的人不是真人,而是可以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的形体假人。在火箭发射和飞船入轨后,模拟人传输回来的各项指标,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


神舟四号:低温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在零下29摄氏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四号经受住低温的考验,并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神舟四号飞船的系统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已经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并成功解决了在前三次发射中发现的有毒气体超标、太空辐射等问题。

神舟五号:圆梦

2003年10月16日7时左右,当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探出头来,微笑着向人群挥手致意时,寒风凛冽的内蒙古草原,一下子沸腾起来。这一刻,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圆满实现,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俄)、美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筋斗

2005年10月12日9时在酒泉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那一次,航天员费俊龙在太空中用大概3分钟,连翻了4个筋斗;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费俊龙的一个筋斗“翻”了大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出舱

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发射升空。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航天员翟志刚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持续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天吻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九号:人控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再访天宫一号,并与之实现了人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人已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其肩负的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根据初步计划,神舟十号将在太空飞行15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综合报道北京晚报记者蔡文清)

新华网快讯:武平说,本次任务主要目的,一是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二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相关技术;三是开展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验证。

6月10日,神十航天员飞行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与记者举行见面会。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首次集体亮相,并接受媒体采访。图为聂海胜亮相。中新社发张雷 摄

中新社湖北枣阳6月10日电 题:弟弟眼中的聂海胜:哥哥忙,从不敢打扰他

作者 艾启平 曹旭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0日宣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将于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聂海胜担任飞行乘组指令长。

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2005年曾成功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10日下午,中新社记者赶到枣阳市杨垱镇聂海胜家中时,这里早已聚满了人。

在聂家客厅,当地干部正在认真布置会场:悬挂五星红旗以及聂海胜飞行照片。枣阳市以及杨垱镇将于11日下午在此集中观看神舟十号发射直播。

聂家位于杨垱镇明星路上,是一座新修不久的两层小楼。走进客厅,只见正面墙上挂着“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牌匾下,是聂海胜母亲的遗像。

弟弟聂新胜出生于1979年。由于父亲去世较早,几个姐姐出嫁,照顾母亲的责任一直落在聂新胜身上。他说,由于哥哥太忙,从不敢打扰他,担心影响他。

“他尽忠,我尽孝,我在家里照顾好母亲,让哥哥能够安心工作就是我最应该做的事情。”聂新胜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哥哥也是这样。”

“我们很少去北京,即使结婚后也没有去。儿子一岁多时,哥哥回来看过一次。”聂新胜说,哥哥很少回来,即使回来也基本是因为公事。

聂新胜现在枣阳一中后勤部门做水电工。聂新胜表示说:“哥哥和我从不谈他的工作,更不会告诉我神舟十号何时发射,我是从网上才知道的。”聂新胜说,希望哥哥再次和战友一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作为“航天英雄之家”,聂家墙上挂满了聂海胜照片。由于受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影响,聂新胜年仅4岁的儿子取名为“聂天扬”。

聂海胜于1964年出生于杨垱镇樊庄村聂庄。村主任聂经玖曾是其儿时伙伴。聂经玖说儿时他们经常一起玩耍,印象中聂海胜记忆力好,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

聂经玖说,聂海胜在聂庄生活了10多年。全村现有70多户人家,大家都以聂海胜为荣,衷心祝福海胜能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聂海胜将再次“飞天”的消息传到母校枣阳一中,全校师生欢欣鼓舞。“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航天员!”该校高一(18)班学生徐建爽说。(完)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张晓光。中新社发 秦宪安摄

中新社辽宁锦州6月10日电 (司晓帅)“你是我航天的引路人,如果没有当年你无意中把我带到锦州市,我就没有可能成为飞行员,也就不可能成为航天员。”这是张晓光当选“神十”航天员后,10日在酒泉市对其高中同学刘英福的寄语。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辽宁省锦州市,刘英福正为老同学的当选而激动不已。“明天发射飞船时,我一定会守在电视机前;我还要为他光荣归来祝福呢!”刘英福在电话中对中新社记者说。

张晓光和刘英福是锦州黑山第三高中的同学,尽管他们不在同一班级,但1985年的一次飞行员体检,却让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刘英福告诉记者,当年3月,全校高三男生统一乘车去锦州航校参加飞行员体检,张晓光因没能赶上客车,只能乘火车去锦州。

在火车站,刘英福看到张晓光却是一脸沮丧。“晓光告诉我,他这么小的个子,即使去了也是给人当分母,因此他把车票退了。”刘英福说,“我当时告诉他‘咱大山里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不容易,机会来了就要去试一次’。”

听到同学真情实意的话语,张晓光又鼓起了勇气,他重新购买了一张去锦州的火车票,因为兜里的钱不够,刘英福当时为他垫付了0.2元人民币。“这2毛钱不算什么,却帮助好兄弟踏上了飞天之路,也成就了我们的兄弟情义。”刘英福感慨地说。

刘英福还透露,毕业多年以后的2003年,他们兄弟俩终于相见了,那一刻我们相拥在一起。“后来晓光送给我一本书,其中的一篇文章叫做《我的航天引路人》,这是他写给我的。”说到此,刘英福呵呵地笑了起来。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刘英福正在赶往锦州市黑山县的路上,“明天,我要和晓光的亲人、同学以及朋友们一起见证这美好的时刻。”(完)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乘组名单已经揭晓。在三位航天员出征酒泉发射场之前,中央台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相对于聂海胜和张晓光,王亚平这位“80后”称得上是一位“小妹妹”。不过,王亚平承担的任务可并不轻。除了众多的太空实验项目要完成,她还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在“天宫一号”里向全国的中小学生们上一堂实实在在的“太空物理课”。

王亚平说,这次太空授课是一次科普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美妙太空的向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因此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比如对教具、教学内容的准备,和对课堂教学心理知识的了解等等,针对同学们在课堂掌握的一些相关常识,挑选了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在天空里能达到最好的演示效果。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做过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给爱达荷州的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当有学生问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锻炼身体时,她就抓住其中一个同事并把他举了起来。而问起王亚平在太空将讲授哪些内容,她却调皮的一笑说,暂时保密。

聂海胜和张晓光一起相处了15年,而王亚平2010年才加入航天员队伍。不过,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不但掌握了自己在此次任务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同时和聂海胜、张晓光两位大师兄之间达成了高度的默契。在一次心理测试中,王亚平和两位战友之间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王亚平:“有一次心理测试,内容是我们乘组配合画一幅画。条件是画画期间三个人不能有任何交流,三个人轮流画,其中一个人画时,很可能被随时打断,下一个人接着画。画了挺长时间,轮了好几轮,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完美和谐的画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张师兄,有一次他想画条铁路,画了两条平行线的时候被老师打断了。我上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横线全画完了,但是画的实在太不像铁路了,等整幅画完成之后我问了一下指令长:师兄,你知道我们画的是什么吗?他当时想都没想就说:铁路吧。这种默契度还是很高的。”

王亚平说,一个乘组,就是一个整体。之前虽然训练不在一起,但是大家生活在一起,平时交流就很多,并不是因为任务才有交流、才达到默契,而是从生活、工作、训练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采访的最后,王亚平说,正是祖国的腾飞,托起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王亚平:“03年杨利伟首飞的那年,我23岁,刚到部队改装飞行了两年,那个时候正憋足了劲儿,准备为我们祖国的飞行事业大显身手呢。当时首飞那次,当火箭升空的那刻,我内心是非常激动和自豪的。当时脑子里闪过一种念头。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男飞行员有自己的女飞行员,现在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也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当是一闪而过这个念头。没有想过十年后,我自己也能作为一名航天员出征太空,回首这十年经历,挺感慨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广播网 记者陈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再度“飞天”的英雄、历尽艰辛的追梦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且看他们的“神十”航天梦……

聂海胜:再度飞天的英雄航天员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 秦宪安摄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新岁月无痕。

坐在聂海胜面前,这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词。

他身材挺拔,笑容憨厚,一如8年前。

2005年那个秋季,41岁的他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将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神十乘组飞向太空。

拥有“英雄航天员”称号和少将军衔的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人们的疑惑:为什么还要飞?

“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聂海胜说,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只要任务需要,就当义无反顾。“谁说拿了一次奖牌的运动员就再也不参加奥运会啦?”

人们的另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他还能飞吗?

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聂海胜说。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15年以来,他的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面对每一次新的任务,选择一如既往——学习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参加乘组选拔,他入选了自神舟五号以来每一次任务的飞行梯队。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

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13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将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一年前,刘旺手控操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聂海胜在地面提供技术支持。这一次要自己上阵了,他很有信心:“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经历了千锤百炼,绝对不会被压力打垮!”

这是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已超过2000次。结果表明,他的对接操作越来越精准,稳定系数越来越高,准确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

“他性格沉稳,爱思考,不仅从不缺席每一次训练,还经常参加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研讨会。”航天员训练中心总设计师姜国华说。

“他会随时随地问一些非常难的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王亚平说,“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有他在,什么都不怕。”

与神六飞行相比,这次任务复杂得多。乘组的信心来自载人航天工程的成熟,来自在多年训练中铸就的飞行能力,也来自三人在“老大哥”带领下满满的默契。

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中心为乘组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要求三个人轮流上阵,共同在黑板上完成一幅画——三人之间不能有任何交流,绘画随时有可能被打断,换上另一个人。

张晓光第一个动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晓光:历尽艰辛追梦人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张晓光。 秦宪安摄

张晓光,男,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5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8年8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1985年,要去锦州市区参加招飞考试的张晓光匆匆赶到县火车站,却发现同学们早就乘汽车出发了。原本扭头就走的他,被另一个迟到的同学拽上了火车。

28年后,这个曾经因为锦州城市太大而害怕迷路的农村少年,将在距地球300公里的无际太空踏出一条壮丽飞天路。他终于可以去看看深邃的太空,看看美丽的地球,看看星星是不是真的闪亮,一如他从未放弃的梦想。

2013年4月,47岁的张晓光以优秀成绩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他的飞天路,走了整整15年。

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前,张晓光已是空军某飞行大队中队长、一级飞行员。像他的许多航天员战友一样,选择意味着舍弃,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意味着漫长的等待。

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一次次为战友祝福、壮行,一次次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独坐,张晓光流过泪,擦干眼泪又进了训练场。

“如果说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挫折也是;成功者其实不仅仅是从不失败的人,更是从不放弃的人。”他把挫败比喻成太阳初升时的几片云彩,“当我从自身查找到不足、制定好改进计划,阳光就暖烘烘地照在我身上,心里充满了希望。”

多年来共同训练生活、即将并肩飞天的战友聂海胜说,张晓光很执著,为了事业自始至终坚忍不拔。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初进航天员大队时,张晓光的低压缺氧耐力检查没有一次性通过,心里有些阴影,头两三年一检查这个项目就会出点问题。他没有气馁,反复揣摩、练习,状况越来越好。

有人不理解这种坚持。张晓光指着蓝色航天工作服上的徽标:“这是国旗,这是我们的任务标。把航天服穿在身上这一刻,我觉得非常自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神十飞行中,张晓光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指令长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确保指令发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而作为交会对接的备份航天员,他在地面进行的模拟训练已经超过2000次。

即使在神舟九号飞行突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之后,这一操作仍然是世界航天活动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环节,对乘组协同配合要求极高。

训练中,张晓光和聂海胜偶尔也有争执。王亚平急了,一脸严肃地劝说:“哎呀,你俩别吵了!”每到这时,两人会同时看着亚平,扑哧笑了。

在张晓光看来,三个人的默契配合让繁重的训练变得愉快。“我们能组成乘组,是一种缘分,彼此间的承诺和信任就是我训练的动力。”聂海胜和王亚平则将张晓光比作团队的“开心果”。热情、开朗、爱开玩笑,有他在,气氛就特别轻松。

太空授课环节中,张晓光还将担任摄影师,用手持摄像机拍下授课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推拉跟进这些基本知识好学,但用一个镜头讲述长达40分钟的完整故事,就得好好动脑筋。”他反复练习拍摄技巧:哪里该给个特写?什么时候要换个角度?能不能再往上跟一点?临时上阵的业余摄影师,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业余。“这是任务赋予我的责任,我必须全力以赴。”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张晓光希望15天的太空之旅丰富多彩。他要用摄像机和日记本记录下飞行故事,返回后讲给家人、朋友,讲给仍然怀揣飞天梦想等待的战友们听。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亚平: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 秦宪安摄

王亚平,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那时,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充满信心。准备教具,研习实验内容,了解心理知识,她的备课细致入微。

除了太空授课,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实施交会对接时,作为备份操作手,她要在每一条指令发送前准确判读数据,对操作进行提醒和读秒。千百次训练和两年多的等待,这是她一直为之准备的时刻。

张晓光说,亚平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课一定会带给大家惊喜。

聂海胜说,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儿,有时候我们想帮她,但基本插不上手。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生活中他们把我当作小妹妹一样照顾,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为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王亚平说,“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

一年前的神九乘组选拔,成绩同样优秀的两名女航天员中,最终只有一人能成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性。王亚平以微弱之差落选。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那么平和,那么坚强。

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农民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妹妹。也许是在自幼干农活的经历中学会了坚韧,也许是在多年热爱的长跑之路上磨砺出隐忍,王亚平总是比同龄人懂事早。

初中毕业,家里人希望王亚平读中专,不愿放弃大学梦的她背着家人报考高中。高中毕业那年赶上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原本想当医生或律师的她被飞行员职业深深吸引,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军校。

第一次跳伞,8个女同学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兴奋不已。指令一下,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着跳第二次,机舱里突然间鸦雀无声——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褪去后,袭来的是恐惧……那天返回的车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亚平和战友们一样泪流满面。

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王亚平安全飞行1600小时,出色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等任务。

2010年5月,王亚平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超重训练最为艰苦。刚加入航天员队伍时,王亚平一直没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让她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亚平喜欢摄影,爱听音乐。在满是男选手的篮球场上,她还是进球率很高的优秀前锋。

为了在太空授课中实现最好的实验效果,王亚平和乘组在地面进行了多次演练。

实验不成功怎么办?王亚平答:“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呗。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

在结束神十飞行之后,这位一心要探寻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还有个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顿饭,逛逛街,看一场电影。

新华网远望五号船6月10日电(记者袁非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3艘远望号航天测控船,日前均已顺利抵达太平洋某预定海域,开始神舟十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最后阶段演练,等待神舟十号发射。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派出远望三号、五号、六号3艘航天测控船执行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6月为北半球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活跃期,遭遇复杂气象海况的可能性大。针对此次任务特点,各艘远望号测量船通过气象会商、加强复杂海况环境下气象预报等举措规避风险,确保测量船队安全抵达海域,圆满完成任务。

出航以来,远望号测量船已进行多次演练。作为陆海交接的第一棒,远望五号船将承担飞船入轨、变轨以及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等多个关键弧段的测控通信任务。

中新网6月10日电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10日下午1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三位航天员介绍了此次飞行中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

聂海胜介绍说,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同时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操作。

张晓光说,将配合指令长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等任务。作为太空授课的摄像师,将把优质的画面传送给朋友们。

王亚平说,在本次任务中除了常规的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外,主要负责太空授课和乘组生活照料。

[新华网]

解放军报记者:我是解放军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提给聂海胜,我们知道这次你将以一名少将航天员的身份出征太空,此时此刻,你想对全军战友说些什么?

[聂海胜]

谢谢你的提问。我既是一名航天员,更是一名军人。大家知道,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我们军人的天职。在部队,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一声令下,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这儿,我想通过你们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战友们的期望,坚决完成任务,为八一军旗添彩。

[新华网]

中国新闻社记者:这次任务在轨飞行15天,也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你们是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的?

[张晓光]

我非常愿意回答你提的问题,根据任务计划,我们将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这次任务继续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同神九任务相比,改进了夜间有人值守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充足睡眠。在饮食方面,我们的食品专家为我们制订了极具个性化的太空食品,在太空我们将记录每个美好瞬间,你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太空生活很丰富很充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