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神舟十号飞船

从2007年芭芭拉·摩根的第一堂太空课起,全球已有近320万学生从空间站下载并分享这些课件。此外,在美国有近百万学生亲自参加或通过“提问”方式参与了空间站的实验。

航天员给学生们上过哪些有趣的课呢?著有《有趣的太空科学实验》一书的沈羡云和唐承革,在发表于《航天员》杂志的《太空“课堂”》一文中有过生动介绍。

□物理课

玩具带上太空现奇特行为

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将要讲授的关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理课,也曾出现在国际空间站的课堂上。国际空间站第6考察组的航天员唐·德·佩迪特曾准备了一杯水和直径几厘米的铁环,演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当他把铁环插入大口杯中又拿出来时,水没有像在地面上时沿铁环边缘向下流,而是形成一个异常牢固的大水薄膜紧紧地粘在环上,航天员拼命摇动,向它吹气,甚至在它上面画画,都没有使它破碎。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美国宇航局也曾多次安排“玩具物理学”实验,让航天员把上发条的“跳鼠”、用弹簧弹出去的“青蛙”、在圆形轨道上跑赛车、溜溜球等玩具带上天,当他们在太空玩这些玩具时,玩具们出现了与地面完全不同的奇特行为。正是通过这些课堂和实验,表面张力、牛顿力学等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生动呈现。

□生物课

动植物生长发育生存变化

在国际空间站实验架的孵卵器中,还有一个专为学生进行生物课学习的小培育室,他们可将小植物和动物放到里面,观察它们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发育。

其中有一项小学生设计的实验,是观察太空失重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们选取一些植物或植物的种子,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在自己学校的教室里生长,另一组放到空间站的小发育箱中。除失重环境不同外,两组植物的光照、水和营养素供应等条件都相同,小学生们可以比较地面和太空植物各自的发芽率,生长的快慢、大小,了解失重的影响。

国际空间站还曾有一门专门为中学生开设的生物课,研究一种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小蠕虫。学生们将小蠕虫分成地面对照组和太空实验组两组,仔细观察、记录蠕虫的生长过程和繁殖后代的情况。


□地理课

远程拍摄地球看山川湖泊

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已有十多个国家千余所中学超过八万名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学们不仅是太空实验的设计者和总结者,还是这项实验的真正主人。航天员的任务是帮他们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

通过网络,学生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美丽的地球表面,再通过网络传到地面。学生们看到了自己亲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脉,兴奋不已。

在这个计划中,学生们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情况,从而对保护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

京华时报记者商西综合新华社

神十在天上飞,地上有一群人时刻关注它,他们不是航天工作者,而是一群天文爱好者,此前有媒体报道,神舟十号飞船将于今天夜间在北京等地过境,肉眼就能看到飞船轨迹,对此今天上午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这种说法不靠谱,“未来一周内,肉眼观测到神十,恐怕很难,不过在它凌日时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并拍摄。”

每秒7900米、每1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这就是神十飞船的速度,在太空的15天里,理论上,我们每天能见到神十16次。朱进表示,根据目前的轨道计算,至少在一个星期内,北京公众是不可能在夜晚观测看见神十过境的。即便未来几天神十变轨,如果变轨不大的话,也没有神十过境的机会,只有在神十变轨比较大的情况下,市民才有在夜间观测神十的可能。不过虽然夜间没机会看神十,白天却可以借助设备寻找神十,因神十每天都会有一次凌日,可利用它凌日的时候进行观测,所谓“凌日”就是被观测对象在我们观测者和太阳之间经过,这个时候可借助专业望远镜观察,继而拍下照片,但普通市民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观看到。

作为骨灰级的太空摄影爱好者,朱进曾多次拍摄到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影像。他用“梦幻”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发射段如果是晚上,那拍出来会非常漂亮,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形状,像一个弓形一样的东西在飞,在发动机关机之前。其他的时候一般的过境,就是一个亮点,在星空背景当中的一条直线,也有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居庸关长城拍,拍出来就是它在长城上面,说实在的,这种拍摄是非常有意思的。”

朱进现在正密切关注神十和天宫一号动态,他表示,目前有些天文网站给出了神十和天宫的预报飞行轨迹,但飞行器有时候会由于各种原因改变轨道,特别是神十要和天宫一号对接,在对接之前,轨道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它一变轨,预报就不准了。感兴趣的市民可关注北京天文馆网站、微博或者朱进个人微博。朱进透露,明天或后天,他将拍摄神十或神十天宫组合体凌日,具体时间地点他将发布在微博上,网友可及时关注。


拍摄秘笈

房山大兴利拍摄

1.越暗越容易捕捉到飞船,因此要尽量在不受灯光干扰的地方观测拍摄。

2.应事先查看飞船飞行轨迹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所在城市在飞船飞行轨迹的南部,应该尽量前往北部的开阔地观测,反之亦然,以北京为例,观测者应前往西南或正南方向的房山或大兴进行观测。

3.前期掌握一定的星座知识也非常重要,能辨识的星座越多,越容易将飞船与背景星分辨出来。

4.在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以后,目标物变大更利于拍摄,可选择在其凌日时拍,能更多地拍到一些细节。

5.拍摄时可用普通数码相机接上广角镜头架在三脚架连接快门线固定拍摄,注意手动对焦到无穷远,用色温低一些的白平衡,由于飞船和天宫一号不是太亮且移动较快,因此建议用较高的感光度较大的光圈较短的曝光时间,设置成普通连拍模式,用快门线锁定连拍,后期用星轨软件叠加即可。(北京晚报 记者蔡文清)

6月11日,神舟十号再次出征太空,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在轨飞行15天。回想10年前神舟五号的成功,是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虽然与前者还有一段差距,但相较十年前的21小时,15天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生活”。

我们不妨借此对比一下中外宇航员点点滴滴的趣味生活。

7年后“两居”变“别墅”

 

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由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组成的这个太空新家,对接飞行的12天,都在这个“两居室”中度过。但对于太空生活的空间,美国国际空间站则更像“别墅”,其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

根据中国的航天计划,继“天宫一号”之后,中国将于2015年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为预计在2020年升空的中国空间站进行准备。定于2020年发射的中国空间站极有可能是届时人类唯一的空间站。


“中国味道”香飘太空

 

在太空食品方面俄罗斯一直独占鳌头,就连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都请俄罗斯帮忙处理太空站的饮食供应。现在俄宇航员吃的几乎同地面上完全一样:黑面包、蜜饼、火腿、酸甜汁的猪肉、鹌鹑、波兰梭鱼、俄罗斯奶酪、鲟鱼、蔬菜汤和红菜汤、草莓、饼干、巧克力、茶和咖啡。而韩国和日本则将韩国泡菜、日本料理带上了太空。

中国美食一向誉满全球,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我国的航天食品别具中国特色,传统中式菜品都有机会出现在航天食谱中,相比西餐更加美味可口。去年神舟九号飞船通过“太空厨房”,让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吃上了什锦炒饭、咖喱炒饭、冬笋火腿炒饭。试想随着“太空厨房”的发展升级,未来我们的航天员就能享用到热腾腾的米饭、正宗的鱼香肉丝、宫爆鸡丁,并把真正的“中国”味道带上太空。作为我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刘洋还曾在一次交流会上说,在太空执行任务中,能刺激味觉、提升食欲的李锦记咸酱、辣酱等,特别受到他们几位航天员的欢迎。

据专家介绍,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下,有可能会出现味觉暂时退化,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针对航天员各自的口味习惯,特意准备了酱料等调味品,有助“开胃”。由于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下,有可能会出现味觉暂时退化的情况,家乡口味更能唤起食欲。比如李锦记为来自山东烟台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定制和提供海鲜酱,既能满足其喜海鲜味、口味偏重的个性需求,又可方便促进食欲。这些酱料与大众餐桌上的酱料并无本质不同,特殊之处在于适应太空环境的牙膏式软管包装。


娱乐生活尽显“中国风”

 

在太空中,除了各种实验工作以外,航天员也有很多种娱乐形式,以便调节情绪。目前,拍照、看电影、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与地面家人视频通话、锻炼身体等等都已成为各国宇航员共有的娱乐方式。而从以往的影像素材中发现,美国国际空间站曾举办“小型音乐会”,尤为引人注目。站上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是航天员一件一件从地面带上来的,其中包括电子琴、长笛、吉他、萨克斯管和一种澳大利亚土著乐器。在哪里没有“歌迷”,航天员自演自唱、自得其乐。

对于还只是实验室的天宫一号而言,“演唱会”确实有点太勉为其难了,但回想神舟九号上,刘洋编中国结、太空打太极的画面,还能让人历历在目。6月26日晚上,刘洋在天宫一号值守第二个大夜班。在忙完飞行器的照料管理、与地面通话结束后,刘洋固定好自己的双脚,简单热身后,凝神静气练起了太极拳。她那柔和自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给观众带来了轻松,带来了美的享受。

着眼自身放眼未来,中国航天人还要箭指苍穹,待到中国在2020年前后建成一个空间站后,将会开展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在轨照料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活动。

新华网洛杉矶6月11日电(记者郭爽)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期待通过互联网聆听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

现年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等,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摩根对记者说:“我为她感到高兴,请转达我对她的问候和祝贺,并转达对全体乘组人员的祝贺。”

太空科普课是中国神舟十号各项任务中的一大看点。摩根对此评价说,“这太棒了,教育太重要,太空探索太重要,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她授课,希望这一课程能通过互联网全程播放,好让全世界都看到”。

“我知道(王亚平)一定会非常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们正热切盼望着这次太空授课,正如我一样。”摩根说,“真希望你能看到我此刻的笑脸,我真的非常高兴,也很激动”。

但她也指出:“因为学生不和你在一个房间,所以在太空授课一定会面临一些挑战。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很棒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007年,小学教师摩根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造访国际空间站,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成为那次任务的最大亮点。

神舟十号的“户口”

据吴树功介绍,每颗在太空初始轨道中飞行的人造天体(包括卫星和航天器)都有一个国际编号,而这个编号是由国际相关组织根据其发射时间的早晚,按照顺序排列所得。 

例如我国11日17时38分发射的神十,入轨后其国际编号为13029A,表示神十是在2013年发射的第29个人造天体,而A代表其重要程度。

另外神十还有一个编号,是由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编制,编号为39179U,这算是其“国际户口”,其中字母“U”代表其为可公开级别,如果其后缀字母为“C”,那就代表其具有保密性,其他人无法监测。吴树功说,有了编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数据监测和轨道跟踪预测,上述两种编号可以从国外相关“太空网站”获取。

天宫一号的“日志”

知道了人造天体的两种编号仅是研究卫星跟踪轨道的“皮毛”,需要根据编号进一步了解该人造天体的“轨道报”,也就是轨道参数。   

事实上,人造天体的“轨道报”就相当于我们每天要写的“工作日志”。吴树功介绍,“轨道报”是一种经过特殊编排的数据格式,为两行式的轨道数据,数据中的参数可以体现出该人造天体的运行情况,例如已经围绕地球转了多少圈等。吴树功说,每颗人造天体的运行周期、轨道高度等都是不同的。 

因为神十还在调轨状态,以天宫一号为例简单解释。天宫一号的运行周期为1小时31分12秒,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围地球转一圈,一天可以转15.8圈。因为其运行轨道为近圆形,所以每一圈的轨迹其实是不一样的。


与“两点”相关的轨道高度

“下一个就是轨道高度,其中包含平均高度,与其远地点和近地点有关。”吴树功说。

所谓远地点,是指人造天体距离地球最远的一个点;近地点,则是指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点,两点数据的积越小,轨道高度越低,反之则越高。目前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为339乘329,以浩瀚的宇宙做背景就显得非常圆。

天宫一号的专属倾角

吴树功称,预测人造天体发射或对接,还需要一个数据就是轨道倾角,也就是赤道面和轨道面的角度,若在赤道面正上方就是0°,在南北极则是90°,例如天宫一号的轨道倾角为43°。

综合计算并进行信息确认

“知道了人造天体的编号,轨道周期、高度和倾角后,就可以借助外国的一些专业网站或软件运算数据,就可以知道其实时运行情况。”吴树功说。 

吴树功称,即使把上述数据参数等都搞明白了,要想做预测,还得根据官方发布的相关实时信息进行确认。 

“以这次神舟十号发射为例,结合了几大数据参数分析后,再根据官方公布的6月中旬发射,最合适的发射窗口只有在6月11日17时37分左右。”吴树功说。 

最后吴树功称,要想彻底明白上述各种参数内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和耐心,并非掌握了数据就能做预测。 

轨道跟踪的两个网站:www.n2yo.com/

heavens-above.com/

新华网快讯:北京时间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任海军)神舟十号飞船13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继神八、神九之后,神舟飞船第三度在太空中“拥吻”天宫一号。其成功表明,已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中国正自信地走在和平利用太空的道路上。

中国的太空道路是“积跬步以至千里”之路。

过去10年中,中国的载人航天从最初的单纯载人飞行逐步发展到太空实验舱对接;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世界上目前除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性系统;神舟十号承载的是中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作为航天领域的后来者,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后来者的中国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得益于在太空道路上的稳步前行。

国际舆论认为,神舟飞船的再度发射表明,中国仍在继续遵循“小步走”原则,每一小步都要确保万无一失;如果说“老一代”航天大国如今更像是在寻找目标的话,那中国则是正在相当自信地沿着既定道路前进。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成斌表示,中国在2003年完成首艘载人飞船发射,过去10年间,中国已能同时让3人共赴太空,并掌握了手动和自动对接技术。这就是按部就班地有序发展。


中国的太空道路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路。

为了建设空间站,中国投入了国内最尖端的技术力量。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其身后是40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神十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则是70万中国航天人。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等8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全国数千个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显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的太空道路还是和平利用太空之路。

九天揽月亘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和平为目的,包括载人航天。

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宗旨是为了和平开发利用太空,造福人类。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此次神十飞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在太空进行的一节40分钟科普课,也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和平目的做了最好注脚。

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国梦。沿着既定道路前进的中国航天人通过不懈努力,正在一步一步地把作为中国梦缩影的飞天梦变为现实。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宗兆盾、赵薇)北京时间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

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在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3名航天员进入神舟十号飞船轨道舱,脱下舱内航天服,换上蓝色工作服。经地面科研人员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内环境进行检查确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航天员下达了进入天宫一号的指令。在张晓光的协助下,聂海胜顺利开启天宫一号舱门,随后,3名航天员依次进入天宫一号,通过安装在舱内的摄像机镜头向地面科研人员挥手致意。

据了解,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新华网上海6月11日电(记者朱翃、叶健)当神舟十号飞船点火起飞时,当成功实现船箭分离时,当飞船缓缓打开太阳能电池板时,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在位于上海的航天科技八院报告厅里一次次响起。

在这欢呼人群中有这样一些人,她们的身份或许并不是航天人,但她们同样专注地盯着大屏幕。因为她们的爱人,正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执行着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任务。

看到“神十”顺利升空,张聪抱着女儿一起鼓掌,她脸上满是笑容但眼眶里却已满含泪水。她的丈夫曹俊生,此刻正在酒泉发射基地执行发射任务。“真为他高兴,为中国航天人高兴,他们太不容易了。”张聪说,“作为一名中国人,今天是非常高兴和振奋的;而我作为一名航天工作人员的家属,更是由衷地开心和自豪。”一旁的女儿小琪搂着妈妈,脸上满是对分别已久的父亲回家的期盼。

“当年怀上孩子的时候,他正在忙着‘神七’,那时我一个人腆着大肚子忙里忙外,很无助,对他的工作也曾有小小的埋怨。”张聪的丈夫曹俊生,是航天科技八院805所的职工,担任“神十”飞船推进舱的总装主任设计师。“慢慢也就习惯了。家里人也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尽量不去麻烦他,让他专注于航天事业。”

5岁的女儿小琪,十个小手指已经数不出爸爸离开家有多少天了,但看着“神十”顺利飞天,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妈妈告诉我,爸爸再有四天就要回来了,我要让爸爸送我去幼儿园,告诉小伙伴我爸爸把火箭送上了太空。”

而对于航天工作人员陈为的爱人刘锦芳来说,在这初夏时节放下了心里的两块大石头。“一个是我丈夫陈为,他是负责飞船电缆脱插的,是整个发射任务中最后一个离开塔架的人。‘神十’的顺利发射和返回,是他今年最大的心愿。”刘锦芳说,“另一个是女儿,她今年正好高考,前两天刚刚考完,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刘锦芳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到如今近一年的时间,丈夫只有在十一国庆和过年回来了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基地里忙着“神十”发射任务。“他也挂念女儿的高考,但只能在电话里跟我和女儿沟通,私底下他觉得对不住女儿。不过女儿很理解,高考完了就和她爸爸打电话,鼓励他说‘爸爸,我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接下来看你的啦,你也要加油哦!’。当时我在旁边听着,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陈为同事小王说:“陈为很牵挂妻子孩子,因为他对家里本来照顾就很少。他曾说,他女儿这次高考,考得好也就罢了;如果考得不好,妻子肯定会有点责怪的。据我所知,当年他们家装修,整个过程他都在基地里忙,一点也没参与,从买材料到监工,都是他妻子一个人在忙,真是不容易。”

“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他身后是四十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当这次‘神十’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是七十万中国航天人。”航天科技八院退休专家陶建中说,“在这七十万航天人的背后,是中国近七十万个家庭。今天的掌声和欢呼,既要送给航天人,也要送给航天人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说着,今年已经73岁的陶老先生和同事一起站起来,庄重地再度鼓起掌来……

“为了飞天,我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16年前的那一幕,对吴杰来说,就宛如发生在昨天——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从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主任手中接过“联盟”号飞船指令长证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地说:“我现在拿的是‘联盟’号飞船指令长的证书,回去以后再拿中国自己的证书,然后驾驶着我们中国的宇宙飞船飞向太空,与你们的空间站对接,行吗?”

如今,16年过去了,吴杰依旧在为实现当初这一梦想而全力“冲刺”。

“神六”时,吴杰距离自己的飞天梦想只差一步——他入选了此次任务备份乘组。正是因为这次在媒体前的“抛头露面”,广大公众才有机会看到这张坚毅的脸庞,了解他那鲜为人知的经历。

1996年,作为部队优秀飞行员,他和李庆龙2人被选拔为航天员教练员,前往俄罗斯培训。“短短一年内,我们不仅要克服语言关,还要把航天员所有的课目训练完,其难度和强度前所未有。”

“绝不能给国家丢脸!”怀着这样的信念,吴杰咬牙克服了一个个炼狱般的挑战——

坐离心机上来就是8个G载荷,压得他气都喘不上来;在北极圈冰天雪地进行野外生存,两天他只睡了一个小时,“不敢睡,害怕冻过去了”……

“去的时候我体重是62公斤,回来只剩57公斤。”1997年11月毕业时,吴杰交会对接的考核成绩是4.98分(满分为5分),成为俄罗斯当年唯一一位获得“联盟”号飞船指令长证书的外国人。

1998年1月5日,是吴杰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面对五星红旗,作为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员,吴杰第一个庄严宣誓:“祖国的载人航天利益高于一切……”

回国后,吴杰将学习过的训练课目进行了梳理总结。“我希望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理念讲出来,与战友一起分享。”

常人不知,航天员这个职业表面风光,其实生活极其枯燥,“基本上就是训练完了考试,考试完了训练”。


这些年,在训练场上,吴杰保持着“战斗心态”——

“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是每个人的梦想。然而,在最初任务少的情况下,面对选拔谁都想赢,我也一样,任何一处细节都会影响结果。”

训练场下,吴杰保持着“长者心态”——

平时战友们碰到技术难题,总会向他私下请教。如今,第一批航天员都叫他“老吴”,第二批航天员则称呼他“吴教员”。

很多时候,吴杰也很“喜欢教员这个角色”。去年“神九”任务出征前,他分别打电话给景海鹏、刘洋和刘旺,反复提醒他们进舱后该注意的事项。

一次次准备,一次次落选,很残酷。吴杰说:“没有飞天,自己总感觉跟没有完成任务一样。”

“神七”任务落选时,吴杰“心里特别堵得慌”。他拿起电话打给妈妈,妈妈安慰说:“我也希望你能去,可是没选上,你不能气馁。向前看,放下心理包袱,你才能继续往前跑。”

吴杰很快调整心态,在“神七”任务中,他连续两个黑夜一个白天在地面对战友进行出舱行走技术支持。

试问,如果没有一份发自内心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谁能像吴杰这样去付出。

天路迢迢,征程漫漫。和吴杰一样,第一批航天员中还有多名没有飞上天的身影,他们依旧在默默无闻地拼搏——至今,人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晓。致敬,他们也是共和国的“航天英雄”!

“船箭分离!”这是吴杰当年在俄罗斯“联盟”号地面模拟舱作为指令长,发出的第一道指令!

如今,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机会在中国自己的“神舟”飞船上,真正发出这道指令。

“无论怎样,为了飞天事业,我会坚持到最后一刻。”1963年出生的吴杰坚定地对记者说。(作者:牟加金解放军报记者柳刚 张晓祺 王通化)

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号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今日10时48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一号逐步靠近。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后。神舟十号开始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13时11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飞行器连接形成组合体。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值守。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看到,3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神情镇定地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按照任务计划安排,3名航天员随后将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记者 余建斌)

“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庆祝端午。”昨天,当神舟十号上的3名航天员向祖国人民发出节日祝福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这样说。在国际分析家眼中,从2003年杨利伟搭神五上天到第二名女航天员王亚平随神十升空,记忆中过去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有如电影《土拨鼠日》里的主人公,每天醒来都是昨日(发射)重现,而每次循环都比前次更懂得如何成功。“中国人在太空中每走一步都令西方焦虑”,这句话昨天被多家报道神十的西方媒体提及,但不少人还是给神十送上了祝福。日本富士电视台则用“野望”形容中国的太空雄心,有分析称,日本人提“难以实现的野心”时才会用这个词形容。过去十几年,中国载人航天已习惯在类似非议与赞颂的包裹下走自己的路,外媒猜测,中国人不会在建立本国空间站的梦想实现后止步。而在当下,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中国人正用比冷战时的美苏更有条理的节奏走向天宫。

“国际空间站里的6名宇航员这下有伴儿了。”美国“发现”频道昨天以此开篇报道神十升空。文章称,由于中国并非国际空间站15个伙伴国成员,随神十进入太空的3名中国航天员不会踏入距地表250英里的国际空间站,他们的目的地是中国自己的空间站“雏形”——天宫一号。如许多11日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神十升空直播的中国人所了解的那样,多家国际媒体也在向读者介绍神十肩负的四大任务: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服务;考核新飞船里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英国《新科学家》把它简化为:中国朝着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又迈出了一步。

“‘神舟’的意思是‘神圣的船’”,昨天,像法新社这样给读者做科普的国际媒体不在少数。《澳大利亚人报》说,神十飞天让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这3名航天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照片占据了中国各大主流媒体。美国《华盛顿邮报》则更关注中国第二名女航天员王亚平肩负的“太空授课”任务。文章说,在加拿大宇航员哈德菲尔德通过视频网站分享他在国际空间站一展歌喉的视频后,中国航天员也要在天宫一号里同地球上的学生展开交流,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迄今最大胆的一步:将军方支持的航天工程带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文章说,这样做也是在紧随美国宇航局(NASA)的脚步,后者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刺激人们对太空的兴趣,维持公众对航天预算的支持。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庆祝端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日以此为题介绍中国航天员在神舟十号上吃粽子的计划。文章说,在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地面上的人们总关心航天员吃什么。中国媒体也热衷回忆10年前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食谱,他当时吃了名菜宫保鸡丁。印度报业托拉斯12日还回顾杨利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航天员在太空开展党组织活动”的畅想。文章说,随神十飞天的3名宇航员都是中共党员,看来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有雄心在宇宙空间设立自己第一个党支部。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发射。承载习政权的野望。”日本富士电视台在报道神十升空时配发的这段字幕,11日引起一些在日华人关注。他们中有人翻阅日本国语大辞典寻找“野望”的释义,得到的答案是“未能实现的野心”。有旅日华人在微博上留言说,自习近平与奥巴马会面起,日本舆论的反应就像吃了一马车酸葡萄。

日本《东京新闻》12日则提及一个每逢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突破必被提及的话题——“截至目前中国所有航天员全部来自解放军,令国际社会不得不担忧宇宙被军事利用。文章还说,当美、俄、日、欧联手推进国际空间站计划时,中国不参加,而是让解放军主导本国空间站项目。英国《金融时报》题为“中国火箭发射标志迈向空间站建设重大一步”的文章说,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军力也快速扩张,西方观察家自然焦虑中国航天被用于军事用途,北京拒绝透露项目细节似乎也暗示中国航天项目有军民双重用途,但文章说,这一点与其他国家是一样的。文章还说,北京计划2020年前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并实现登月,那一年恰逢国际空间站退役,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在太空保持存在的国家。但文章也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主要原因是美国反对。

美国“发现”频道说,NASA也并非无意与中国合作,而是美国国会禁止它这样做,担心合作会导致美国尖端空间技术流向中国。但文章引用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学者库拉克奇的话说,这种禁令只会起反作用——刺激中国航天研究领域内部民族主义情绪抬头,同时打压中国航天研究圈子内倾向于国际主义的声音,最终不利于中美关系。与此同时,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欧洲宇航局已在拓展未来使用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可能性,此外,一些欧洲宇航员已开始接受汉语培训了。

中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号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日10时48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导引控制方式向天宫一号逐步靠近。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后。神舟十号开始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13时11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飞行器连接形成组合体。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值守。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上看到,3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神情镇定地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按照任务计划安排,3名航天员随后将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记者王亮宗兆盾)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神舟十号飞船在11号傍晚成功发射,已经在太空遨游了近40小时了。而620多天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早已做好准备,等候今天中午与神舟十号飞船的相会。此时此刻,神舟十号正以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正常飞行。理论上,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神舟十号飞船16次。

有媒体报道说,从今天开始,神州十号飞船将在夜间从北京等地区过境,我们用肉眼就能观测到神十飞船。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昨天深夜,中央台记者独家对话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神舟十号航天员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昨天中午1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里传来了来自太空的端午节祝福。这恐怕是我们这个端午节,收到的最遥远的问候了。

航天员从太空送来祝福,而身在地球的许多人也想亲眼目睹飞船遨游的风姿。昨天,有多家媒体报道,“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于夜间在北京等地过境,肉眼就能看到飞船轨迹。”这让许多航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兴奋不已。

每秒7900米、每1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圈,这就是神舟十号飞船的速度。在太空的15天里,理论上,我们每天能见到神十16次。不过,昨晚,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一周内,肉眼观测到神十,恐怕很难:

朱进:从现在就是12号它的跟数看,对北京来讲,那么在未来的一个星期里都不可能看到,神舟十号现在全都是白天从北京的上空经过,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它的。除非有很专业的设备的话,利用它的凌日,凌日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关注的这个天体,它在我们观测者和太阳之间经过。这是有可能用相机拍下来。

朱进说,不止北京,全国其它地方也很难用肉眼见到神十的真容:

朱进:对国内来讲,因为我没所有的都看,但是现在看上去就是,至少对国内大部分地区,这种情况(肉眼观测不到)都是类似的。就是跟它现在的轨道有关系。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专业天文网站已公布“神十”过境北京上空的时间表。预计此次过境将从明晚7时02分13秒开始,从东北偏北方向“进入”,43秒后到达地平12度的最高点,并在东北方向“消失”在地球阴影中。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在朱进看来,回答是肯定的。但有个前提,神十在今天的飞行中,不改变轨道:

朱进:它基于现在这个轨道,给出来的预报还是非常准确的,但是飞行器有时候会由于各种原因改变轨道,现在因为神十马上要跟天宫一号对接,在对接之前,轨道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它一变轨,预报就不准了。

这样的说法,恐怕会让一些太空摄影爱好者失望。不过,朱进说,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拍摄时机,或许就在神十即将返回地球之前:

朱进:因为你得知道它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方才有可能拍到它,如果像现在这种情况,可能要到快回来之前,也许才有机会。然后还要考虑晴天、没有遮挡等等。

当然,除了考虑天气因素之外,拍摄神十这样的人造天体,还有一些专业的技巧。对于摄影爱好者,朱进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朱进:如果你要拍这种移动的天体的话,曝光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让它拍出来拖线,拖线以后,拍出来就会显得很暗。因为它是夜间的观测,本身就是需要光圈大,反光度要高,我们现在一般都是推荐那种固定摄影,然后连拍,之后再用软件来给它叠加。

作为骨灰级的太空摄影爱好者,朱进曾多次拍摄到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影像。他用“梦幻”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

朱进:发射段如果是晚上,那拍出来会非常漂亮,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形状,像一个弓形一样的东西在飞,在发动机关机之前。其它的时候一般的过境,就是一个亮点,在星空背景当中的一条直线,也有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们去居庸关拍,拍出来就是它在长城上面。实际上这种拍摄还是挺有意思的。(记者 穆亮龙 肖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过程中,将安排航天员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利用载人航天飞行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目的是向中小学生传递航天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据介绍,关于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使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届时,这次活动将通过媒体全程直播。

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美国当地时间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期待通过互联网聆听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

太空科普课是中国神舟十号各项任务中的一大看点。摩根对此评价说,“这太棒了,教育太重要,太空探索太重要,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她授课,希望这一课程能通过互联网全程播放,好让全世界都看到。”

“我知道(王亚平)一定会非常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们正热切盼望着这次太空授课,正如我一样。”摩根说,“真希望你能看到我此刻的笑脸,我真的非常高兴,也很激动”。

但她也指出:“因为学生不和你在一个房间,所以在太空授课一定会面临一些挑战。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很棒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007年,小学教师摩根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造访国际空间站,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成为那次任务的最大亮点。(欣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