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神舟十号飞船

新华网快讯:习近平11日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14时28分,习近平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壮行。

中广网酒泉6月11日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9日晚才从国外结束访问回到北京,11日清晨又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十发射。

总书记的到来,使参与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备受鼓舞。总书记说,我来就是为你们加油鼓劲的。他要求大家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周密组织、科学实施,确保圆满成功。中国广播网

中新社酒泉6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即将于11日傍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展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此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9艘神舟飞船和1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先后成功实施5次无人飞行试验和4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8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其中,航天员景海鹏“神七”、“神九”两度飞天。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进行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验证飞船返回控制等主要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进行第二次无人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进一步检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中国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进行第三、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火箭逃逸、飞船应急救生等功能均为真实状态,飞行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状态一致。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国成功进行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76圈,历时4天19小时33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进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翟志刚与刘伯明、景海鹏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9月29日,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正式启动实施,将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和前提。

2011年11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组合体运行,“神八”返回舱于11月17日顺利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飞船,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航天员景海鹏、刘旺联袂出征太空,成功实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乘飞船返回舱当月29日顺利返回地面。(完)

中新社酒泉6月11日电(记者 孙自法)1992年9月,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的实现;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将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

2010年9月,中国启动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建设工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以空间实验室为起步和衔接,按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

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完)

中新社酒泉6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执行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即将于11日傍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和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形成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信等系统,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测量,包括副着陆场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试验体系。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以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的“三垂一远”模式,从而实现中国航天测控领域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核心建筑,其规模庞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建造。该厂房大门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门”。

据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可同时执行飞船、卫星和火箭发射任务,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该中心已构建测发测控配套、组织指挥模式和质量控制手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试验指挥体系;建有数据处理中心、软件评测中心、中国航天发射系统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众多科研机构。(完)

神十航天员面对面:王亚平称聂海胜是定海神针

  核心阅读

即将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10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首度亮相。他们准备得如何?有哪些性格特点?怎么看待这次飞行任务?

追逐梦想不放弃

记者:三位航天员之间怎么分工?

聂海胜:针对神十任务准备,我们这个乘组在一起训练了将近一年时间。我是此次乘组的指令长,同时也负责手控交会对接。张晓光任务期间主要是负责手控交会对接的辅助操作,同时也是对接的备份航天员。王亚平主要负责交会对接过程中辅助的操作和监控,另外她负责太空授课、空间科学实验,以及天宫上的一些日常管理。张晓光在太空授课中是摄像师的角色,任务也很重。

记者:海胜是第二次飞天,晓光和亚平是第一次,现在心里什么感觉?尤其是晓光15年的坚持难不难?

聂海胜:也有人对我说,已经飞过一次,成功、荣誉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再飞?对我来说,荣誉真的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与未来。就像运动员一样,取得了奥运冠军还要继续比赛,这是对职业的一种热爱和追求。

张晓光:大家看到我穿的训练服,左边是国旗,代表为祖国争得荣誉,右边是我们的任务徽章,代表承担的责任。所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能够有机会代表祖国执行这样的任务,成为航天员以来这15年的困难和挫折,都是值得的。

飞向太空是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当我看到我的队友们执行任务的时候,说句心里话我心里也失落。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琢磨,然后给自己制定计划,寻找不足和缺失,然后努力去提高。这些年我都是这样坚持的,心态要平和、淡定,看得清自己,同时不抛弃不放弃,追求我的梦想。

王亚平:神九乘组回来以后给我们传授了很多经验,刘洋作为第一个上天的中国女性,给我分享了很多女性在太空里的体验。别人可能会觉得女性身体素质不如男性,但是刘洋圆满完成任务的事实证明,男航天员能做的事情我们女航天员同样能做,而且女航天员可能具备一些优势,比如更细腻,因此我很有信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为太空授课专题准备

记者:飞行前都做了哪些训练,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聂海胜:我们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项:交会对接技术训练,飞船的正常程序训练,组合体的正常准备训练,针对各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故障所做的一些准备,空间科学实验训练。这一次还增加了太空授课的演练,我们进行了专题的准备。

王亚平:为了太空授课我做了充分准备。其他的航天员相关训练,其实很多都比较难。比如转椅、超重训练等,整个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都有难度。对于女性来说,我觉得超重训练可能更加困难。

成为航天员之前,我和刘洋两个女飞行员是驾驶运输机的,而他们男飞行员都是驾驶过歼击机的,他们飞行的时候体验过超重、失重的感觉,而对我们来说超重训练是全新的挑战。

我记得自己刚加入航天员队伍的时候,成绩一直都没有办法突破,心里也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进行体质方面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增加心血管调节功能的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方面的训练。慢慢琢磨、思考、总结,入队第二年的时候,成绩就达到预期目标了。

太空来了“开心果”

记者:作为乘组中唯一的女性,亚平你怎么评价你的两位师兄?

王亚平:首先我觉得他们俩都是很棒的队友,我们的团队是一个非常团结、和谐的组合。我的两位师兄,不管是业务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非常强。与他们在一个团队,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怕。

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他以身作则,要求严格,经常会随时随地考我们一些比较偏比较难的问题。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张师兄非常热情、开朗,也是我们团队的开心果,但他工作起来又非常认真投入。两位师兄工作上把我当成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队友,在生活中他们对我又很照顾。我觉得我们乘组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记者:海胜呢,对你的两位队友有什么评价?

聂海胜:我跟张晓光一起工作,平时关系就十分要好,交流比较多,也常在一起开玩笑。他性格非常开朗,对人很热心,也比较执着,为了追求从不放弃,一直在奋斗拼搏。他这次能够入选,我衷心祝福他。王亚平是一个很勤奋也很聪明的女孩,学习能力比较强,到航天队伍两年内就达到了上天执行任务的能力。其实她去年就达到了标准,根据任务需要,今年执行任务。

太空日程按北京时间

记者:站在航天员的角度,尤其是有神六飞行经验的海胜,你们觉得神十任务与此前的飞天任务有什么区别?

聂海胜:我国航天发展非常快,几年就是一个大的飞跃。以前的飞行属于试验性质,神十任务则是应用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尾,对今后的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次飞行时间达到了15天,比神九多了两天,达到了中长期航天驻留时间的起始点。

时间长了,我们也做了更多准备。首先就是对日常的生活作息制度进行了调整。以前每天安排一个人24小时值班。这次飞行大家晚上都能够休息,但是有情况就能被唤醒。所有的日程都按北京时间来走,这样我们的太空生活就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循环。此外,这次的饮食上也会更符合个人口味。针对失重环境我们也做了一些防护,比如加强自行车、拉力器等在轨锻炼,还准备了其他的防护工具。

王亚平:这次我要在太空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一堂科普课。我们挑选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实验,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在地面也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和演练,以期在太空里能达到最好的演示效果。

张晓光:对我个人来说,有一个全新的挑战。那就是我要在太空中用镜头讲一个故事:将王亚平“老师”讲课的丰富内容和美丽姿态展现给全国观众。这个“故事”很长,有40分钟,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外行摄影师来说,讲好这个故事不容易。接到任务的两三个月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摄像技术,镜头要及时到位,不能在需要给王亚平特写的时候,我的镜头还在别处呢。

一幅画看默契度

记者:三个人有哪些需要密切配合的任务?训练时怎么磨合、培养默契?

聂海胜:要讲最能体现配合过程的,我想要数交会对接这一任务。交会对接是我们最忙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精力集中的时候。

我们三个有明确的分工,也需要高度协作。我主要负责手控交会对接,负责中间位置的操作,张晓光负责右边的辅助操作,很多的命令、指令要通过他来发送。而王亚平负责监视张晓光指令的发送,以及我操作过程中情况、参数的判读问题,所以王亚平必须对我们整个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及数据的判读作出正确的指令。特别是要发送命令、指令的时候,她要提醒并且开始读秒,然后确认。我们配合很默契,亚平会用眼神或者小手势来表达对我们操作的认可度。

记者:听说一幅画就测出了你们三人的默契度?

王亚平:那幅画是一次心理课上画的。我们乘组三人配合共同画一幅画,但是在画画之前和画画过程中,我们三人不能有任何交流。三人轮流画的过程中,随时可能被打断,然后下一个人接着画。我们画了挺长时间,经过好几轮,最后我觉得完成了一幅完美和谐的画,而且作画的过程中有很多让我非常意外的地方。有一次张晓光师兄想画一条铁路,但画了两条平行线的时候就被打断了,然后我接着他画,我马上感觉到他想要画一条铁路,所以第一笔就是把这两条平行线延长了。等整幅画完成了以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下我们的指令长:你当时知道我们画的是什么吗?他当时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铁路吧。就是这种不谋而合的感觉。这种默契不是一下出现的,而是慢慢从生活、训练和工作当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与家人齐心协力“开”一艘飞船

记者:大家有什么兴趣爱好?

聂海胜:平时喜欢打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还喜欢钓鱼。其实大家认为我年纪比较大了,为什么体能还这么好。除了对执行任务的渴望激励着我以外,锻炼是我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的最好方法。

张晓光:我比较喜欢下围棋,还有陪家人钓鱼。另外也喜欢看历史、文学书籍,我觉得这对提高航天员的素质很有好处。

王亚平:我比较喜欢一些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比如篮球、羽毛球双打,还有田径类的接力赛等,这种运动能让我感受到一起战斗的幸福感。

我非常喜欢音乐。老歌、新歌、民歌,国内的、国外的,都很喜欢。起床第一件事儿是把音乐打开,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我准备带很多歌去太空,还有小品视频。

记者:家人对你们这次的任务以及平时的工作是什么态度?

聂海胜:我爱人一直都很牵挂我。当初选拔航天员的时候,她担心得流过泪,当时她其实是不主张我来的,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我在执行神六任务的那段时间,估计她都没有我睡的时间长。但是,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她就一直全力以赴地支持我。

张晓光:通过我的努力,有机会到太空上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和宇宙,家人都非常支持我,但他们也明白这是任务,因此很冷静。

王亚平:我爱人也是飞行员,但现在为了全力保障我,只能少飞一点。我记得他曾开玩笑跟我说,以前我俩是各自开一架飞机,现在我们俩是齐心协力“开”一艘飞船,要全力以赴地支持我。

同为飞行员,我爱人对我们飞行当中的风险不说也懂,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风险的问题。他对我们航天工程的安全性有信心,也对我们所有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有信心,对我们乘组的胜任力也是充满信心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航天员乘组与中外记者见面

10日下午,神十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工作生活区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

17时30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准时走入会见厅玻璃隔间内,向大家挥手致意。随后航天员们并排坐下,他们身着深蓝色训练服,左胸上的五星红旗与身后的国旗背景相互辉映。会见厅内的记者们一见航天员,立刻报以了持久的掌声。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航天员乘组中每个人的情况。他表示,经严格刻苦的训练,三名航天员各方面考评优秀,具备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能力。

随后,三名航天员各自介绍了此次飞行中各自将完成的任务。

聂海胜已是第二次出征太空。他告诉记者,神六任务结束后,自己就时刻准备着再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但是,与神六相比,这次任务飞行时间更长、空间试验更多,风险挑战也更大,是一次全新的考验。能担任指令长,聂海胜备感荣幸,也深感肩负重任。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将与其他两名航天员一起,在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完成使命。站在一名军人的立场,聂海胜也表示,将不辜负战友们的期望,坚决完成任务,为八一军旗添彩。

作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张晓光已历经15年艰苦训练,这次能够太空圆梦,他表示“人间万事出艰辛”。结合自己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追梦历程,张晓光说,伟大的时代给每个人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成功属于永不放弃的人,只有始终保持淡定的心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个人梦想。张晓光在此次任务中担负着太空摄影师的职责,他表示会通过摄像机,记录航天员们看到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1980年出生的王亚平,自称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喜爱摄影、音乐、篮球和旅行。面对即将到来的神奇之旅,首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她说,将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和满脑子的想象,去充分体验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同时,王亚平还将作为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带领广大青少年一起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赵展慧 喻思娈 余建斌

【路透社北京6月10日电】中国将于11日再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三位航天员将到太空实验舱执行为期15天的任务,这也是朝着建成空间站迈出的又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进入轨道之后,飞船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两位男航天员和一位女航天员将展开多项试验并测试天宫一号的系统。

目前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太空超级大国相比仍有差距。不过这次神舟十号任务将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太空实力的最新展示。

中国还在计划进行无人登月项目并部署一辆月球车。科学家还提出了载人登月的可能,不过在2020年之前不可能实现。

【法新社北京6月10日电】航天部门官员今天说,中国将把第二位女航天员送入太空。此次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次的飞行乘组人员包括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其中,王亚平将是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中国政府认为,这一耗资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航天工程象征着中国崛起中的全球地位、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执政党共产党在改变这个曾经贫穷落后国家的命运方面的成功。

今天,身穿蓝色连体服的王亚平与另两位男航天员一起参加了记者见面会。在会上,她起立并向记者敬礼。她微笑着说,她将在飞行中向中小学生授课。

新华社报道,33岁的王亚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少校,也是一名中共党员。

担任指令长的是48岁的解放军少将聂海胜,他曾乘坐神舟六号进入太空。他对记者说,这是—次光荣的使命。

第三位航天员是47岁的大校张晓光。

在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航天员们将进入天宫一号,进行医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独立太空问题分析人士莫里斯·琼斯说,此次任务“比中国此前进行的任何任务都要复杂”。他说:“交会对接对任何航天项目而言都是一项棘手的操作,不论你多么有经验。”

琼斯说,中国此前进行过数次交会对接,但这次飞行乘组将尝试以与此前不同的角度与天宫一号交会。他说:“我不怀疑此次任务将获得成功。技术已经过充分测试,已多次证明是可行的。”

【美联社北京6月10日电】中国航天员已经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以及在轨道舱外完成精细工作的任务,不过他们现在要面临一项更为实际并且可能也同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给年轻人讲科学。

三位中国航天员将乘坐神舟飞船与中国的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对接。此前,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视频在网上广受欢迎,中国的航天员此次计划在天宫一号中给中小学生授课。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在此前的十年里从最初的单纯载人飞行逐步系统地发展到了太空实验舱对接。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对手美国在这方面却似乎有些漫无目标,既缺乏政治支持,也没有兴趣与中国合作。

这次太空授课是将军事支持的项目与普通中国人生活相结合的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尝试,以前美国航天局就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激发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并为预算寻求支持。中国的航天员曾多次出席公共活动,不过他们与中国普通民众还几乎没有真正的交流。

今天,看他们的了! 2013-06-11 08:35

  张晓光

  聂海胜

  王亚平

  神舟十号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昨首次亮相

即将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昨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首度亮相,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面对记者们的争相提问,航天员们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地一一解答了他们在训练和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有信心完成这次飞行任务。”这是3名航天员共同的心声。

“祝你们凯旋,北京见!”20分钟的见面会很快就结束了,目送着3名航天员离去的背影,大家默默地为他们祝福……

指令长聂海胜:

再次问天全新考验

一向少言寡语的聂海胜,在昨天的见面会上显得异常冷静,他简练地介绍了自己此次的任务:“我是航天员聂海胜。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我担任指令长,同时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操作。”

八年前,他作为神六航天员在这里出征太空,这次又将第二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再次问天,聂海胜表示并不轻松。他坦言,“与神六相比,这次任务飞行时间更长、空间试验更多,风险挑战也更大,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我非常期待进入天宫一号那个时刻。”

“这次任务我能够入选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我感到很荣幸,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很大”。聂海胜最后深情地说道:“我既是一名航天员,更是一名军人。大家知道,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我们军人的天职。在部队,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一声令下,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摄手”张晓光:

人间万事出艰辛

年近半百的张晓光,是这次问天的新成员。他开朗乐观的性格,常常被同行们称为“开心果”。经过十五年的艰苦磨砺,飞天梦想终于要实现。

现场,张晓光的言语中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次任务中他将配合指令长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等任务。作为太空授课的摄像师,他将把优质的画面传送给朋友们。

十五年的梦即将要成现实,张晓光和记者们分享了他对于“梦想”的看法:“十几年的追梦历程,有过收获和喜悦,也遇到过困难和挫折,我深深感受到,人间万事出艰辛。”他说,时代为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机会从来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的人;只有始终保持淡定的心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才能实现个人梦想。

张晓光对自己此次的任务充满信心,他介绍说,这次飞行将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实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根据三名航天员的不同口味,专家们制订了个性化食谱,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种太空食品。 “老师”王亚平:

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作为去年大热的“神女”人选,王亚平今年终于如愿以偿。而且,在今年神十任务中,她还将开创性地执行一项新任务:在太空给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王亚平说:“这次太空授课,是我们国家首次开展的太空科普教育活动,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一些在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物理现象。”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我很期待着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对于即将开始的太空之旅,来自“80后”群体的王亚平充满期待。“在完成好科学试验任务和其他工作外,我还将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充分体验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我平时喜欢摄影、音乐、篮球,也很喜欢旅行,但由于工作原因,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次太空之旅,会及时与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感、所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分工

聂海胜(48岁):指令长,同时负责手控交会对接操作;

张晓光(47岁):指令长助手,负责配合指令长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飞船撤离等任务,并担任太空授课活动的摄像师;

王亚平(33岁):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乘组生活照料,并担任太空授课主讲人。

两次飞行后,聂海胜将成为中国飞得最远、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他希望这个纪录很快被打破:在未来空间站时代,中长期飞行将成为常态。

他更希望这个纪录由自己打破:“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只要任务需要,我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沉稳聂海胜

二赴天宫的“老航天”

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2005年那个秋季,41岁的他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将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神十乘组飞向太空。

再游太空:自言年龄不是问题

因为航天员职业对年龄的特殊要求,聂海胜的年龄也备受关注,但他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句:“年龄不是问题。” “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聂海胜说。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15年以来,他的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13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将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太空中交会对接的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仅成功一次也是远远不够的。对此,聂海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有信心,因为他至今已经在地面上练习了2000多次,可以说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出身贫寒:为飞行而生

聂海胜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的农村,从小家境并不好,曾因交不起学费考虑过退学,又到处打工给自己攒学费。他也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因为没有菜吃家中常常吃大酱,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为此,在他的航天员食谱中,大酱一早就被排除在外了。

聂海胜曾说,自己天生热爱飞行。在他成为飞行员以前,就曾做过张开翅膀在天空中翱翔的梦,第一次坐上飞机就觉得熟悉亲切。他的同学还说,学习飞行时有飞行特技的训练,许多人都会有不适和恶心的感觉,但聂海胜每次下来都没有任何异常。

聂海胜简历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和成功一样,挫折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战胜挫折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张晓光坦言,看着战友的成功,自己也会失落。

“但说心里话,再有失落,我也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去琢磨,寻找自己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去努力去提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开朗张晓光

飞天路走了整整15年

在昨天公布的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中,张晓光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实际上,张晓光是与杨利伟、聂海胜一起被选拔上的我国首批航天员。15年的等待,让张晓光对自己的飞天梦愈发执著,“我必须不抛弃不放弃,追求我的梦想。”

漫长等待:“挫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1998年,张晓光与杨利伟、聂海胜一起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在聂海胜看来,这位与自己一起生活了15年的战友“开朗、热情,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懈追求,非常执著”。

张晓光毫不掩饰自己对飞天梦的渴望,“从我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飞向太空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我也想去看一看我们美丽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也想去看看神奇的太空,星星是不是闪烁的,还有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所以不管用多少年的努力,我觉得我必须不抛弃不放弃,追求我的梦想。”

对于这15年的等待,张晓光看得很淡,“和成功一样,挫折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战胜挫折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张晓光坦言,看着战友的成功,自己也会失落,“但说心里话,再有失落我也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去琢磨,寻找自己的不足和缺失,然后去努力去提高,我每次都这么做”。

妻子与父亲:“我最想感谢的两个人”

说到自己的家人,张晓光提到了两个人——父亲和妻子。

“我真的很爱她”,张晓光在谈到自己爱人时,表现出了铁汉柔情的一面。张晓光的孩子今年中考,家庭重担完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最近一次回家,我跟她说辛苦了,她却很平常地回答我‘傻呀,辛苦啥,为自己家庭、为自己的爱人,怎么会觉得辛苦’,我真的很感动”。

说到父亲,张晓光则多了一份崇敬。“他是一位公社干部,曾经因为做出重大贡献,组织奖励他一支‘英雄’牌钢笔,一直被他视为珍宝。我考上军校的那天,父亲郑重拿出那支笔交给我,‘希望你用它很好的书写你的人生’。”

“我要用它书写自己的人生,也要记录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画卷。”张晓光激动地说道。

张晓光简历

张晓光,男,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5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8年8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张晓光说,亚平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课一定会带给大家惊喜。

聂海胜说,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儿,有时候我们想帮她,但基本插不上手。

细心王亚平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这位来自樱桃之乡的山东姑娘,用执著书写了自己的飞天梦。

太空授课:上课内容先保密

至今,世界上只有美国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在2007年做过太空授课,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那么,“王老师”将给中国的中小学生讲授一堂什么内容的太空课呢?她俏皮地说“先保密吧”!

实验不成功怎么办?王亚平答:“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呗。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说这话时,她的大眼睛忽闪动人。

遭遇落选:平和投入到后续训练

一年前的神九乘组选拔,成绩同样优秀的两名女航天员中,王亚平以微弱之差落选。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那么平和,那么坚强。

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农民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妹妹。也许是在自幼干农活的经历中学会了坚韧,也许是在多年热爱的长跑之路上磨砺出隐忍,王亚平总是比同龄人懂事早。17岁时,正在路边擦自行车的王亚平和同学闲聊时得知空军在招收女飞行员。经不住同学的劝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招飞考试。谁知,当年劝她去的同学没有录取,王亚平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通过招飞考试,在4年后成为航空兵某师女飞行员。

对于自己的飞天梦,王亚平笑言,从杨利伟开始她就畅想着这一天。“我们中国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也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当时一闪而过这个念头。”

“没有想过十年后,我自己也能作为一名航天员出征太空”,王亚平说,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是祖国的腾飞,托起了我的航天人生”。

在结束神十飞行之后,这位一心要探寻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还有个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顿饭,逛逛街,看一场电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亚平简历

王亚平,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十年追梦

历史跨越

神五:首次载人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航天员:杨利伟

神六:多人多天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太空行走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

任务:出舱太空行走

航天员:翟志刚(执行太空行走)、刘伯明、景海鹏

神八:天神之吻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

任务:验证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航天员:搭载模拟人

神九:手控对接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返回时间:2012年6月29日10时07分

任务: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十:太空班车

发射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时间:未定

任务:首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应用性飞行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0日下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武平表示,与之前的飞行任务不同的是,本次神舟十号任务的性质是应用性飞行。

与神八、神九任务相比,神舟十号任务主要突出以下三点:一是验证和巩固交会对接技术。截至目前,我国仅进行了三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还需要更多飞行试验来考核技术。

二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相关技术。这次神舟十号飞船计划在轨飞行15天,将进一步验证和考核载人飞船在太空的生存能力,以及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验证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同时还将开展航天医学和工效学的试验,为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积累经验。

三是开展空间站建造相关的技术试验。神舟十号任务期间,将安排天宫一号地板更换、密封圈更换等在轨维修操作,还将视情开展飞船绕飞试验,这些都是在为空间站建造奠定技术基础。神舟飞船和长征2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系统, 将为天宫一号在轨飞行提供人员和物资的往返服务。

武平进一步介绍,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是飞行任务目的不同。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历次飞行任务主要是以考核和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比如,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交会对接功能。而本次任务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

二是飞行产品状态的不同。飞船和火箭经过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考核和验证,应该说现在功能更加完善、完备,性能更加稳定,可靠性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技术状态基本固化,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从神十任务开始进入了应用飞行阶段。


仍然新老搭配、男女组合

本次任务,飞船计划在轨飞行15天,比神九任务增加两天。武平介绍,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行轨道。

同时,本次任务将延续神舟九号任务中“新老搭配、男女组合”的形式。三名航天员中,聂海胜是曾经执行过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他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在这次任务中,他担任指令长。张晓光是我国选拔培养的第一批航天员,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他的飞天梦想将在这次任务中得以实现。王亚平是我国选拔培训的第一批两名女航天员中的一员。

武平表示,神舟九号任务的实践表明,这种乘组组合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也有利于航天员队伍的锻炼和成长。

武平说,同神舟九号乘组相比,这次的2名男航天员仍然互为备份,他们均具有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控交会对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女航天员在神十任务中增加了太空授课的任务。此外,这次神舟十号在轨飞行时间更长,他们在轨将开展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太空授课将全程直播

失重条件下物体如何运动?液体在太空中是什么状态?此次神十飞行任务中,全国的观众都能通过来自太空的实况直播,观看这些现象。

武平表示,本次太空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利用载人航天飞行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授课内容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使他们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武平说,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向中小学生传递航天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授课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目前已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了相关训练。届时,媒体将全程直播这次活动。


天宫一号运行良好

武平介绍,天宫一号已完成变轨调相和载人环境的恢复与建立等准备工作,目前天宫一号准确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包括对接机构、环境控制系统在内的全系统工作正常,推进剂和各类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也满足航天员进驻条件。

对于天宫一号运行风险问题,武平表示,客观地说,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入轨以来,已在轨运行约600多天。这期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进行了四次交会对接。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是两年,目前已处于设计寿命末期阶段,部分元器件性能有可能会有所降低,经过航天员驻留特别是在有氧环境下密闭了近一年,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会给舱内环境带来一些变化。

但同时武平也表示对圆满完成本次任务充满信心。因为通过近两年来的密切在轨监视和科学维护管理,目前天宫一号所有设备均工作在主份状态。为了保证天宫一号在寿命期内完成工作,在研制天宫一号时,相应的冗余设计和产品的寿命试验都已经过考虑。

据悉,自去年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转入长期在轨运行。今年以来,天宫一号完成了在轨维持、有害气体检测、设备巡检和定期状态评估等工作,开展了电解制氧试验、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和空间材料实验等,在国土资源普查、林业、海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对地遥感应用,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成果。(赵展慧)

“月球车”、轨道舱、神舟四号返回舱……昨日,省发改委消息称,今年第十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将于17日-21日在福州举行,中国航天科普展将展出六大类180多件展品。

今年“6·18”,省发改委、省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将联合举办“成就航天梦 凝聚中华情”航天科技文化海峡两岸系列交流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中国航天科普展,嫦娥探月卫星实物模型,月球车模型以及返回式卫星、轨道舱、神舟四号返回舱等大量实物均是首次来福州展出。

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互动项目,多维滚环、主动式秋千等航天员训练器械,可以让民众现场体验,参观者还可以在月球秤上称量体重,在太空背景下,穿上宇航服拍照留念,真实体验航天员训练的惊险与刺激。(福州站记者 张小燕)

6月10日下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中)、张晓光(右)、王亚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内与中外媒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孙自法摄

中新网6月11日电(姚培硕)神舟十号飞船将于今日17时38分发射,3名航天员将与其一同升空并访问天宫一号,这是中国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神舟十号计划在太空飞行15天,将视情况开展飞船绕飞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两男一女组合3名中国航天员今日升空

今日,3名中国航天员将伴随神舟十号飞向太空,这次两男一女的组合延续了神舟九号新老搭配男女组合的模式。女航天员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也将再次突显。

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组成,聂海胜为指令长。聂海胜曾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经验丰富。张晓光是1998年选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两名男航天员互为备份,均具有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应急情况下的处置能力。女航天员王亚平曾经与刘洋一起进入“神九”任务备选名单,她将在“神十”任务中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

继刘洋伴随“神九”升空之后,王亚平即将乘坐“神十”升空,这位从烟台普通农家走出的“80后”“神女”,也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并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此外,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

目前,天宫一号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此前,针对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提高参试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总体技术准备和岗位训练,完成了任务设施设备的检修检测,培训考核了各岗位人员。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首次应用性飞行:建空间站前的再次实验

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所谓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从神十任务开始进入了应用飞行阶段。

“这是一次真正的应用性飞行,将实现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试验飞行向应用性飞行的跨越。”曾多次担负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介绍说,所谓“应用性飞行”,就是执行正常的运输任务,类似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据了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神舟九号突破并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十号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而是将执行“太空班车”任务,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等。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表示,与“神九”相比,神舟十号主要是从实验性向应用性的进一步验证,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研究和建造空间站奠定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称,从神舟十号任务开始,神舟飞船和某型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应用性飞行阶段。我们现在可以提供一个功能完整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为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设施往返输送人员和物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研制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为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和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科学实验提供保障。”周建平表示,这是一次应用性飞行,也是对载人天地往返系统的又一次考核,可以获得更多飞行试验经验,进一步考核天宫一号保障人生活的能力。

据悉,“神十”之后,中国将继续开展空间实验室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

详解载人飞行任务:“神十”将绕飞“天宫”

在神舟九号任务完成近一年后,神舟十号即将再次飞天。根据任务计划,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有四项:一是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行轨道。

此外,“神十”还将视情开展飞船绕飞试验。所谓“绕飞”就是指飞船可以绕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飞行,这是为将来空间站建设做准备。因为空间站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不一定从一个方向进行对接,要绕到另外一个口上去对接,所以就需要对绕飞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考核。

根据任务安排,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15天,比神舟九号增加两天,其中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工作生活12天,发射交会对接段为两天,飞船从天宫一号撤离后到返回为一天。此次任务将是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周建平透露,此次“神十”航天员不安排出舱任务。

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八大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航天员飞行乘组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关项目训练,并针对飞行任务期间的空间科学实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组织开展了专项地面模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据了解,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会安排一个时段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地面的公众介绍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环境,并通过实验操作讲解微重力状态下的物理现象等。同时,还会进行面向空间站的维修方面的试验,并积累在轨道上的生活经验。(完)

神十航天员仍为两男一女继续手动对接

据新华社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3日宣布,我国将于6月中旬择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

当天,神舟十号飞船、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这标志着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这位发言人说,神舟十号飞船、长征二F遥十火箭等飞行产品自3月底陆续进场后,按照发射测试流程,已完成总装、测试等技术区的主要工作。神舟十号飞船在完成推进剂加注后,与运载火箭吊装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

3日9时,承载着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缓缓驶出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今后几天,发射场将陆续进行飞船、火箭功能检查和船箭地联合测试等工作,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后,火箭加注推进剂,择机实施发射。

据了解,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将与2011年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开展相关空间科学试验。

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八大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航天员飞行乘组已按计划完成相关项目训练,并针对飞行任务期间的空间科学实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组织开展了专项地面模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5月下旬降轨至对接轨道,在轨运行正常,满足后续任务要求。


-链接

神舟十号四大任务

●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有关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等。

●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焦点

王亚平成唯一女航天员人选

通过神九飞天壮举,人们记住了美丽大方的河南姑娘刘洋,那么神十乘组中是否会有女航天员,备受关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神九的3位航天员均未参加神十乘组的选拔,而来自山东烟台的王亚平是当前唯一参加选拔训练的女航天员。周建平虽然没有挑明,但是人们能捕捉到这个说法的弦外之音:神十乘组中不仅确定有女航天员,而且她就是王亚平。

“如果到时候身体状况允许的话,王亚平很有可能将乘坐神十进入太空”。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的话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判断。

去年神九发射时,王亚平曾和刘洋一起进入备选名单,通过其堪称豪华的简历人们了解她:17岁参加空军招飞选拔,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能飞4种机型,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神九任务备份乘组成员。据《人民日报》


-揭秘

1发射时间有何讲究?

“神十”的发射时间首先是由载人航天工程的阶段性进度决定。同时,航天器发射的制约因素较多,并不是“想发射就能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是载人飞船,必须要同时满足飞船正常工作条件要求和航天员的安全及救生要求。

载人飞船发射,保证航天员安全是第一目标。因此,必须确保成功发射、良好测控、安全返回,出现问题时应急救生成功。选择6月发射,考虑了发射场、着陆场和远洋测控区的气象因素。

“神十”将与天宫进行交会对接,要对天宫一号进行追踪,使两个飞行器在同一时间、以相同速度到达空间的同一点。显然,与一般飞船相比,“神十”的发射窗口还需要满足对接轨道的要求。据新华社电

2神十将绕天宫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神十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验证和应用。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要进一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

在具体实验内容上,神十增加了绕飞,也就是神十飞船计划绕着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这一实验的成功对建造空间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空间站上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要从多个方向与它对接,这就需要对飞行器绕飞进行进一步考核。

总结起来就是,在神九标志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神十将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周建平表示,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将是一次真正的应用性飞行,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为在轨的各类航天器输送人员和物资。“如果说从‘神一’到‘神九’都属于研发阶段的话,那么‘神十’则是应用阶段的开始,这也是更高水平的展现。”周建平说。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电


3 “太空厨房”将用升级版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介绍说,尽管与地面上的空调和加热炉功能相似,但“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面对的是太空极为苛刻的环境条件,首先要进飞船,体积和重量必须严格控制;其次,太空中失重状态,和地面截然不同,如果产品制造出现偏差,有可能出现想关关不上,想开开不了,不想开却开了的情况;再次,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否则不仅维修难,还会威胁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胡胜云介绍,此次针对神十任务,科研人员对“太空空调”和“太空厨房”作进一步的升级,力求可靠性更高,功能更多,舒适度更好。据新华社电

-神十档案

身高:约9米

体重:约8吨

腰围:最大直径2.8米

组成: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

发射窗口:2013年6月中旬

飞行速度:约每秒7.9公里,每小时飞行2.8万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飞行时间: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飞行

发射初始轨道: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

交会对接轨道:距地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乘组:3名,或为两男一女组合

任务阶段: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收官之战,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定型阶段。

神十航天员素描 2013-06-11 07:49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再度“飞天”的英雄、历尽艰辛的追梦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且看他们的“神十”航天梦……

聂海胜:再度飞天的英雄航天员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 秦宪安摄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新岁月无痕。

坐在聂海胜面前,这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词。

他身材挺拔,笑容憨厚,一如8年前。

2005年那个秋季,41岁的他在神六飞行中度过了115个小时。8年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将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率领神十乘组飞向太空。

拥有“英雄航天员”称号和少将军衔的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人们的疑惑:为什么还要飞?

“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聂海胜说,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只要任务需要,就当义无反顾。“谁说拿了一次奖牌的运动员就再也不参加奥运会啦?”

人们的另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他还能飞吗?

执飞神十,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国外五六十岁的航天员多着呢!”聂海胜说。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15年以来,他的各项训练和体育锻炼从未间断。面对每一次新的任务,选择一如既往——学习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参加乘组选拔,他入选了自神舟五号以来每一次任务的飞行梯队。2005年第一次飞天以来的8年间,当他的普通同龄人经历着正常的生理衰退时,聂海胜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骨骼代谢变化不大,出色的心肺和心血管功能更是普通人无法相比。

这是一项属于聂海胜的中国纪录。这是一个职业航天员时刻准备出征的状态。

2013年4月,聂海胜以优秀成绩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他还将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

一年前,刘旺手控操作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时,聂海胜在地面提供技术支持。这一次要自己上阵了,他很有信心:“压力肯定有,但我们经历了千锤百炼,绝对不会被压力打垮!”

这是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已超过2000次。结果表明,他的对接操作越来越精准,稳定系数越来越高,准确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

“他性格沉稳,爱思考,不仅从不缺席每一次训练,还经常参加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研讨会。”航天员训练中心总设计师姜国华说。

“他会随时随地问一些非常难的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王亚平说,“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有他在,什么都不怕。”

与神六飞行相比,这次任务复杂得多。乘组的信心来自载人航天工程的成熟,来自在多年训练中铸就的飞行能力,也来自三人在“老大哥”带领下满满的默契。

执行任务前,航天员中心为乘组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要求三个人轮流上阵,共同在黑板上完成一幅画——三人之间不能有任何交流,绘画随时有可能被打断,换上另一个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张晓光。 秦宪安摄

  张晓光,男,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5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8年8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1985年,要去锦州市区参加招飞考试的张晓光匆匆赶到县火车站,却发现同学们早就乘汽车出发了。原本扭头就走的他,被另一个迟到的同学拽上了火车。

28年后,这个曾经因为锦州城市太大而害怕迷路的农村少年,将在距地球300公里的无际太空踏出一条壮丽飞天路。他终于可以去看看深邃的太空,看看美丽的地球,看看星星是不是真的闪亮,一如他从未放弃的梦想。

2013年4月,47岁的张晓光以优秀成绩入选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他的飞天路,走了整整15年。

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前,张晓光已是空军某飞行大队中队长、一级飞行员。像他的许多航天员战友一样,选择意味着舍弃,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意味着漫长的等待。

一次次参加选拔,一次次抱憾落选,一次次为战友祝福、壮行,一次次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默默独坐,张晓光流过泪,擦干眼泪又进了训练场。

“如果说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挫折也是;成功者其实不仅仅是从不失败的人,更是从不放弃的人。”他把挫败比喻成太阳初升时的几片云彩,“当我从自身查找到不足、制定好改进计划,阳光就暖烘烘地照在我身上,心里充满了希望。”

多年来共同训练生活、即将并肩飞天的战友聂海胜说,张晓光很执著,为了事业自始至终坚忍不拔。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初进航天员大队时,张晓光的低压缺氧耐力检查没有一次性通过,心里有些阴影,头两三年一检查这个项目就会出点问题。他没有气馁,反复揣摩、练习,状况越来越好。

有人不理解这种坚持。张晓光指着蓝色航天工作服上的徽标:“这是国旗,这是我们的任务标。把航天服穿在身上这一刻,我觉得非常自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神十飞行中,张晓光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指令长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确保指令发送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而作为交会对接的备份航天员,他在地面进行的模拟训练已经超过2000次。

即使在神舟九号飞行突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之后,这一操作仍然是世界航天活动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环节,对乘组协同配合要求极高。

训练中,张晓光和聂海胜偶尔也有争执。王亚平急了,一脸严肃地劝说:“哎呀,你俩别吵了!”每到这时,两人会同时看着亚平,扑哧笑了。

在张晓光看来,三个人的默契配合让繁重的训练变得愉快。“我们能组成乘组,是一种缘分,彼此间的承诺和信任就是我训练的动力。”聂海胜和王亚平则将张晓光比作团队的“开心果”。热情、开朗、爱开玩笑,有他在,气氛就特别轻松。

太空授课环节中,张晓光还将担任摄影师,用手持摄像机拍下授课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推拉跟进这些基本知识好学,但用一个镜头讲述长达40分钟的完整故事,就得好好动脑筋。”他反复练习拍摄技巧:哪里该给个特写?什么时候要换个角度?能不能再往上跟一点?临时上阵的业余摄影师,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业余。“这是任务赋予我的责任,我必须全力以赴。”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张晓光希望15天的太空之旅丰富多彩。他要用摄像机和日记本记录下飞行故事,返回后讲给家人、朋友,讲给仍然怀揣飞天梦想等待的战友们听。【>>>更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 秦宪安摄

王亚平,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党员,学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0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那时,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充满信心。准备教具,研习实验内容,了解心理知识,她的备课细致入微。

除了太空授课,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实施交会对接时,作为备份操作手,她要在每一条指令发送前准确判读数据,对操作进行提醒和读秒。千百次训练和两年多的等待,这是她一直为之准备的时刻。

张晓光说,亚平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她的太空授课一定会带给大家惊喜。

聂海胜说,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儿,有时候我们想帮她,但基本插不上手。

被同伴们称为“小姑娘”“女孩儿”的王亚平,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80后”。

“生活中他们把我当作小妹妹一样照顾,但是在工作上,我希望自己成为可以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王亚平说,“我想让大家看到,我们‘80后’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

一年前的神九乘组选拔,成绩同样优秀的两名女航天员中,最终只有一人能成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性。王亚平以微弱之差落选。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记得,王亚平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那么平和,那么坚强。

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农民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妹妹。也许是在自幼干农活的经历中学会了坚韧,也许是在多年热爱的长跑之路上磨砺出隐忍,王亚平总是比同龄人懂事早。

初中毕业,家里人希望王亚平读中专,不愿放弃大学梦的她背着家人报考高中。高中毕业那年赶上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原本想当医生或律师的她被飞行员职业深深吸引,一路过关斩将进了军校。

第一次跳伞,8个女同学看着地面上的人越来越小,兴奋不已。指令一下,一个接一个稀里糊涂跳了下去。接着跳第二次,机舱里突然间鸦雀无声——第一次的新鲜与好奇褪去后,袭来的是恐惧……那天返回的车上,大家唱起了《真心英雄》,王亚平和战友们一样泪流满面。

9年驾驶运输机驰骋蓝天,王亚平安全飞行1600小时,出色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消云减雨、汶川抗震救灾、山东抗旱等任务。

2010年5月,王亚平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超重训练最为艰苦。刚加入航天员队伍时,王亚平一直没能突破二级,身体的极限让她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超重训练成绩轻松达到一级。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亚平喜欢摄影,爱听音乐。在满是男选手的篮球场上,她还是进球率很高的优秀前锋。

为了在太空授课中实现最好的实验效果,王亚平和乘组在地面进行了多次演练。

实验不成功怎么办?王亚平答:“实验做出什么样,我们就讲什么现象呗。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

在结束神十飞行之后,这位一心要探寻奇妙太空的漂亮姑娘还有个小小心愿:陪丈夫吃顿饭,逛逛街,看一场电影。【>>>更多】

新华网甘肃酒泉6月10日电(记者 李志晖 白瑞雪 田兆运)中国西北戈壁腹地,一座高约110米的发射塔矗立在蓝天下。通体蓝色的塔内,神舟十号飞船和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已完成总装静候指令,将于11日搭载三名航天员叩问苍穹。

这将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本次任务飞船计划在轨飞行15天。飞船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并将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

早已在太空等待的天宫一号,已完成变轨调相和载人环境的恢复与建立等准备工作,目前稳定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

担负飞船发射任务的东风航天城,测控通信、气象预报、技术勤务保障等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与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神舟十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分别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组建于1958年的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迄今,中心已先后成功发射了50余颗卫星、9艘神舟飞船和1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等,即由此腾空。

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里程碑的航天城人,每临重大发射任务都会感到忙碌和兴奋,但随着各类发射的逐步常态化,他们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神舟飞天的一刹那,而是如何让航天科技应用和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将在神十任务过程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太空装修”以及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保障等话题,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

大战在即,航天城内生活如常。每天晚八点,人们会聚集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起舞,放学的孩子们结伴玩耍、欢呼雀跃。电厂、农场、商场、宾馆、体育文化场馆等设施正常生产营业。

在此生活了数十年的航天城人,不仅敢于探索太空,而且善于改造脚下的土地,在常年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39.2毫米的大漠中开辟出一片绿洲。进入航天城,公路两旁的胡杨、红柳、白杨层层叠叠,宛如为这里构起一道绿色屏障。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芬芳。热爱航天的人们,把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造型。

尽管许多建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接待设施也略显简陋,但这里拥有先进的数据处理中心、软件测评中心、国内航天发射系统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众多科研机构。

正是由于这些科技支撑,航天城人言谈中透着一股自豪和自信——这里是中国“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发祥地,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窗口。

目前,已完成各项准备、身心状态良好的三名航天员,将走出航天城内的问天阁,带着亿万国人的飞天梦想再次出征太空,并朝着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神十发射翌日是中国的端午节,这个节日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00多年前,屈原在诗歌《天问》中发问浩瀚苍穹。

不断飞向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将给出最新的答案。

新华网远望五号船6月10日电(记者袁非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3艘远望号航天测控船,日前均已顺利抵达太平洋某预定海域,开始神舟十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最后阶段演练,等待神舟十号发射。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派出远望三号、五号、六号3艘航天测控船执行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6月为北半球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活跃期,遭遇复杂气象海况的可能性大。针对此次任务特点,各艘远望号测量船通过气象会商、加强复杂海况环境下气象预报等举措规避风险,确保测量船队安全抵达海域,圆满完成任务。

出航以来,远望号测量船已进行多次演练。作为陆海交接的第一棒,远望五号船将承担飞船入轨、变轨以及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等多个关键弧段的测控通信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