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国内热词>>神舟十号飞船

新华网甘肃酒泉6月11日电(记者 姬少亭)酒泉,非常、非常晴。

站在45号发射场,头顶上方的太阳爆发出强劲能量,人觉得自己跟戈壁滩上的任何一块石头无异,被晒得晕头转向,快要“脱水”。

在距离2.8公里处,就是那一座发射塔架。再过两个小时,神十就要发射了。

数十辆车已经等待在这里,人们打着伞,戴着帽子,携家带口,在茫茫戈壁上坐下来,等待人类最了不起的科技之一为所有人打开“星际之门”。

几小时前,航天基金会带领一群观摩者在大约1000米远处参观了发射塔架,跟塔架一比,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远远望去,笔直的地平线上,有一个很小的蓝色针尖,那就是能够使我们离开地球引力的伟大创造了。跟整个地球一比,神舟飞船简直太细小了,当它进入宇宙,整个宇宙又将如何看待它?

但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就像大航海时代一样,人类也终将迎来他们的大航天时代。

在场的一千多人忍受不了酷暑折磨,纷纷回到车内避暑。其实人是多么脆弱的生物,他们能够上太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科技就是人类的外骨骼。

发射前20分钟,大家又纷纷急不可耐地跑出来,希望占一个好位置观看。

人们一字排开,拉成一道人墙。后排的人想挤到前排去,原本在前排的人由于被后挤上来的人挡了视线,又往前挤,这么周而复始,这条战线默默地往前移了一百多米。人墙中的人来自不同地区、各行各业,有的人在忙着给孩子穿鞋,有的人在打电话,还有的人沉默着端起“长枪短炮”对准发射塔架。望着他们,记者忽然意识到,太空不再和大多数人无关,而未来,太空将进入他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

远处隐约传来倒数计时的声音:“30秒。”“20秒。”

人群开始骚动不安。一位戴草帽的老爷爷皮肤晒得黝黑,操着不知何处的方言跟他三四岁大的小孙女说:“看那儿,快看那儿。”

当记者将手机对准发射塔架时,恰好点火了,当时完全没有听见倒数,火箭两边分别喷射出两团褐黄色的烟雾,一阵巨大的震动传来,心脏应着震动,人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住,思维暂停。

预想中的热浪并没有扑来,也许是因为气温太高了,也没有闻到任何气味,或许2.8公里还不够近。神舟十号就这样震动着在场一千多人甚至更多人的心脏,轰隆隆起航了。

这一刻,记者竟然非常紧张,比看电视紧张得多!

记者看了一眼手机,确保它对准火箭,再看一眼真实的景象,发现现实中的景象远远比录下来的场景更近、更大、更立体。

没有想象中的欢呼,那一刻人群相对安静,只是有人急促地说:“开始了开始了。”“点火了点火了。”

这种震惊中的寂静持续到火箭升向高空,有人带头鼓掌,人群中才爆发出各种方言的欢呼。

在方言版欢呼声中,两个稚嫩的声音飘出来:“再见……”“拜拜……”

记者一直盯着火箭,逐渐逐渐变小,助推器分离,尾部喷出一股白烟,这股白烟挡住了它的去向,慢慢飘散开来。人群慢慢散开。

一个小男孩痴痴看着发射塔架。

“更重要的是,在宇宙137亿年的漫漫历史里,我们这群人恰好生活于人类的太空时代的开端。这实在不可思议,好像当年总鳍鱼上陆的那一瞬。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有很多人注定不是一路人,而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是一路人。”北京的一位科幻作家在这一天写到。

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跟飞船“再见”的孩子会见证人类的大航天时代。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于11日下午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拉开序幕。对此,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各大新闻网站都对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消息进行了报道。而日本NHK、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也对中国第5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以及进入轨道后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并开展多项科学试验等情况,在当晚进行了报道。(人民网东京6月11日电/陈建军)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习近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刘云山在北京观看发射实况

新华网酒泉6月11日电(记者霍小光、吴晶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李克强、刘云山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11日中午,习近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听取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充分肯定各参研参试单位和部门为完成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习近平说,这次任务飞行时间长,试验难度大,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考验。希望同志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周密组织、科学实施,确保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努力夺取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胜利。

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14时28分,习近平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习近平对航天员们说,看到你们精神饱满、英姿勃勃,我感到很高兴。在你们即将出征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来为你们壮行。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这次飞行任务,你们进行了认真扎实的训练,各方面做了精心周密的准备,我对你们圆满完成任务充满信心。预祝你们成功,期待你们凯旋。

聂海胜代表3名航天员郑重表示,感谢习主席,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我们一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请首长放心,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习近平微笑着向3名航天员挥手,送他们踏上征程。

问天阁外,送行的人们鼓掌欢呼。3名航天员列队请示出征。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一声“出发”的命令,航天员们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登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做最后的准备。

17时许,习近平来到距发射塔1500米的测发指挥楼指挥大厅,看望前指参试人员,同大家握手问候。随后,习近平走出测发指挥楼,远眺发射塔架,详细了解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前的测试准备情况。


17时33分,习近平来到试验指挥楼,登上指挥楼平台,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17时38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火箭升空后,习近平步入指挥大厅,观看火箭和飞船实时飞行情况。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火箭和飞船运行的轨迹和参数,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各项数据,不时发出一道道指令。扬声器里不断报告火箭和飞船的运行状态: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17时58分,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顷刻间,指挥大厅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里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等走到工作台前,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对飞船发射成功表示祝贺,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分别观看飞船发射的还有:马凯、许其亮、范长龙、栗战书、杨晶、常万全,中央军委委员房峰辉、张阳、赵克石、吴胜利、马晓天、魏凤和。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是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根据计划,神舟十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两次交会对接。已成功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进行4次交会对接试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目前已进入预定的对接轨道,在轨运行稳定,设备状态良好,静候神舟十号飞船的到来。

新华网甘肃酒泉6月11日电(记者 李志晖 白瑞雪 李宣良)神舟十号飞船11日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腾空,并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能够为在轨各类航天器输送人员和物资。

正如汽车只有反复试车后才能形成产品投放市场,长二F火箭和神舟飞船同样是在经过多次飞行考验后得以技术固化,形成高可靠、高安全、可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经过神一到神九的试验性飞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顺利进入应用飞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神十飞行中,三名航天员和相关物资将被送进已在太空运行了600多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展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其中包括中国首次太空科普活动以及对天宫一号有关设施的更换。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将在轨飞行15天,为历次任务最长。

在增加空间应用项目的同时,神十飞行改进了天地同步作息制度,以保证航天员的充足睡眠。专家们还根据三位航天员的不同口味制订个性化食谱,新增了新鲜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种太空食品,进一步提高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航天员张晓光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你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太空工作生活很充实很丰富。”

航天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让人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并把空间技术应用于地球,一直是航天人追求的梦想。

每当飞天时刻,国人备感振奋并为飞船送去祝福。而经历航天发展多个里程碑之后,飞船发射的逐步常态化,让民众已不再仅仅关注火箭腾空的激动刹那,而是把目光更多投向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

“在太空如何做实验?”“我们什么时候能吃上太空培育的水果?”“失重环境中是否能够研制出更好的材料?”……网友的提问体现出民众对空间科技的期待,广大青少年对首次“太空授课”更表现出浓厚兴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先后突破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空间应用也一直与火箭、飞船等系统的发展同步进行。

近年来,中国空间科学的大部分飞行实验都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实施的,空间应用的水平也大幅提升。动力、控制、信息、电子、测控到能源、材料、化工、纺织等与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相关的行业也得到推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今年来,长期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开展了电解制氧试验、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和空间材料实验等,在国土资源普查、林业、海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对地遥感应用,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今后中国还将发射更多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以及实验室,并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当民众对航天发射逐渐习以为常,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张淼)神舟起飞,再赴天宫。充满挑战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迎来了“中国运营商”。无疑,“冷清时刻”的国际载人航天也迎来一抹亮色。

回顾人类太空征途,构建往返天地的运输工具是基础。没有核心技术,哪来“飞天梦”的实现?

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员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中国女航天员翱翔太空……细数神舟飞天路,十年时间,中国已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标志性关键技术——航天员出舱和太空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日说,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试验性飞行不同,神舟十号将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神十将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由“试验”跃升为“应用”、“服务”,中国的“太空高度”越飞越高。

“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决不可接受”,美国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曾这样表示。但事实却是,航天飞机退出历史舞台后,美国航天受制于经费压缩和重心转移,2017年前无力实施载人航天项目,凸显国际载人航天往返运输现状的尴尬。

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宇航员只能依赖俄罗斯“联盟”飞船进入太空,俄方的“船票”也即将升至单人7000万美元的天价。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执飞天地往返运输任务的“阿波罗”、“联盟”飞船和航天飞机,如今太空往返着实冷清。随着神舟十号的应用性飞行,“联盟”已不再是人类往返太空的唯一飞船。神舟不仅安全可靠,也更大、更舒适。

除了充当“太空巴士”,神舟十号还将与天宫一号演练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验证。据美国太空网称,“神舟十号将是中国掌握空间交会技术的最后试验,这将使中国在2020年左右具备建造和运行大型空间站的能力。”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具备空间天地往返核心技术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转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阶段。

从神舟十号应用性飞行,到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俄罗斯科技信息网评论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最近十年发展迅速,未来全球的空间开发合作将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参与。

搭起太空往返之路,神舟之船刚刚起航。未来可期的中国空间站,将是人类在太空停泊的一个新港湾,太空舞台势必出现更多中国“新亮点”。

全球连线:海外专家钦佩声中话神十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 执行中国最新载人航天及科研探索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已呼啸升空,向着天宫一号疾飞而去。海外专家从不同角度评析中国载人航天新成就,并展望中国空间站计划的未来发展。

看未来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员成斌说,神舟十号显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阶段性项目结束了,神舟十号的任务犹如一种过渡,就像美国当年从首个载人飞船计划——“水星”号飞船过渡到“双子星”号飞船,乃至向“阿波罗”登月计划发展一样。他表示,中国今后的载人航天任务可能包括在“天宫一号”驻留更长时间,从包括神十在内的神舟飞船上获得的经验将用于“天宫二号”的研制。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太空政策专家约翰逊·弗里兹表示,此次任务继续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项目,这一项目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发展,目标远大。

忧思科学家联盟全球安全计划高级分析师格雷戈里·库拉茨基说,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在继续稳步建设空间站,并计划在2020年左右完成建设计划。他表示,在此次任务中,最让他关注的是太空授课活动,它将让全中国学生领略太空科学与探索活动。

俄航天署主办期刊《航天新闻》的观察家伊戈尔·利索夫说,中国已经完成了载人航天试验飞行和轨道停靠,建立了太空实验室。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将用十年或更短时间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赞进步

神舟十号飞船此次将以不同于以往的角度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澳大利亚太空问题分析家莫里斯·琼斯说,这次任务“比中国此前进行的任何任务都要复杂”,但他“毫不怀疑神十任务将获得成功”,因为“相关技术已经过充分测试,并多次证明是可行的”。

琼斯说,“对于任何一项太空计划而言,交会对接都是一项危险复杂的操作,不论此前你多么有经验”。“通过展示交会对接技术,以及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的能力,中国正逐步展示其拥有建设空间站所必需的技术与程序。”

成斌表示,在神十之后到2020年计划建成空间站之间,中国是否还会开展新型载人航天任务,让人们非常有兴趣继续关注。他说:“在这段时间,我期待看到天宫二号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宫二号会是天宫一号的改进型吗?两个‘天宫’会对接在一起吗?”

他说,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令人钦佩。中国在2003年完成首艘载人飞船发射,而在过去10年间,中国已能同时让三人共赴太空,并掌握了手动和自动对接技术。这就是按部就班地有序发展。


比速度

美国“太空政策在线”网站编辑马西娅·史密斯认为,中国的载人航天项目或许没有苏联和美国航天项目早期发展那样“惊艳”,但中国航天的可持续性似乎更强。与此同时,美国肯定不希望看到自己在载人航天方面落后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

弗里兹指出,中国是在做长远计划,某些航天大国“对此视而不见,并拒绝与中国合作,但这并不会阻碍或减缓中国航天的发展步伐”。

利索夫说,在开展载人航天的同时,中国不仅建造了卫星发射新基地,开展新型火箭研制,还发展了各种科研和实用航天技术。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发射了两颗月球轨道探测器,还建成了最远可与火星航天器联系的信息中心。中国的某些对地观测卫星数量甚至超过了俄罗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天项目的高度重视。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教授濑川至朗说,虽然苏联和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发载人飞船,但中国太空开发令人惊异的地方在于速度之快。他还设想,能否在中国主导下,让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也能参加新的空间站计划。(新华社执笔记者栾海,采访记者林小春、贺颖骏、郭爽、蓝建中)

中新网6月11日电中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多家外媒第一时间报道了神十发射的消息。报道注意到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时间的载人太空飞行,有报道说,中国向实现建立空间站的目标再迈进一步,而中国太空项目的焦点将从近期目标转向未来系统建设。

法新社的报道说,中国周二(11日)开始了它最长时间的载人航天飞行。报道引述分析师的话说,(中国航天员)在执行一个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任务,表明中国的宇航员计划已经达到全面成熟。中国为建立自己的空间站,非常稳定地奠定了基础。

美联社的报道称,中国最新的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展开为期15天的任务,包括空间实验室对接,以及对年轻人展开科学教育等。报道特别提到,空间教室是其中最大胆的一步,这将启发青年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英国BBC网站也报道了中国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消息。报道引述了美国智库“全球安全网站”中国太空计划专家维克的观点说,中国太空项目的焦点将从近期目标转向未来系统建设。

BBC网站还援引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太空项目专家约翰森·弗雷斯的话说,中国将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约翰森·弗雷斯认为,太空项目确实令中国的国际威望得到提升,激发了人们对科技工程的兴趣。

美国之音网站报道称,中国将启动迄今飞行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使命,向实现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再迈进一步。2003年,中国首次将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在此5年后,中国宇航员完成了第一次太空行走。中国的太空计划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华网甘肃酒泉6月11日电(记者李宣良、白瑞雪、王玉山)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拉开序幕。

17时38分,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托举神十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腾空而起,把一团橘红色的烈焰留在了湛蓝的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世界上目前除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性系统,达到了当代国际同类水平。

“从神一到神九的试验性飞行,都是以突破关键技术为目的。”周建平说,“就好比研制一种新车,需要在不同的道路上试车。现在试车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作为产品投入应用。”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15天。在这次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飞行中,神舟十号飞船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飞船准确入轨。此时,灿烂群星间,2011年9月发射的天宫一号正静待来自故乡访客的再次访问。

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一号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她将在太空向全国中小学生展示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也是学生。”这名中国首个“80后”航天员此前曾说,“我也很期待能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0次发射,距离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恰好10年。这一期间,共有1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

“‘十’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周建平说,“我们有信心期待神十任务‘十全十美’!”

新华网甘肃酒泉6月11日电(记者 李志晖 白瑞雪 李宣良)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11日搭乘神舟十号飞船按计划入轨。她将在距地约300公里的浩瀚太空为青少年授课,从而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33岁的王亚平与同伴聂海胜、张晓光乘坐的神舟十号,于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将把航天员送入早已在太空等待的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这将是中国最高的“讲台”。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女性担任教师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普及。王亚平是继刘洋之后进入太空的第二位中国女性。她也是中国首位80后航天员。

王亚平将向中小学生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另两名航天员则分别担任授课助理和摄像师。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王亚平10日在与中外媒体见面时表示,“我也期待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们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让我们太空课堂见。”

中国首次举行这一太空科普教育活动,得益于2012年7月建成的第一个覆盖全球的载人航天天基测控网。这一网络首次在神十飞行中亮相,将为太空授课提供通信支持。授课将通过国家电视台向全国直播。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此举旨在普及太空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也为未来利用空间站进行更大规模科普活动积累经验。“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他说。

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是美国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1986年,她和6名同伴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中牺牲,但人类通过航天飞行激发民众科学热情的活动并未因此中止。

2007年,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实现了麦考利夫的梦想。她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王亚平来自山东,是教育家孔子的“老乡”。她曾是一名有1600小时飞行记录的空军飞行员,曾驾机参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任务。

此次任务中,王亚平还将承担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等职责。

神舟十号预计飞行15天。如果成功,将意味着中国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目标,转入以发射空间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第三步目标是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新华网快讯: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发射成功。

新华网快讯: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等走到指挥大厅工作人员中间,同大家一一握手,对飞船发射成功表示祝贺,向大家表示亲切慰问。

三名航天员感受到失重的这一刻面向摄像头向地面挥手致意。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沿着一条优美的曲线从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上空飞过,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二级火箭主机关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船箭分离。

[北京飞控中心]

三名航天员感受到失重的这一刻面向摄像头向地面挥手致意。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茫茫太空再次迎来中国访客。

新华网快讯:船箭分离,神舟十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新华网快讯:船箭分离,神舟十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