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社经济随笔:“科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2024-12-02 09:32 作者:张辛欣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科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张晓洁

前不久,记者到宁波出差,在余姚的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这样一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这里,依托半导体溅射靶材的龙头企业,聚集了超高纯金属材料、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一整条创新链。市场提需求,研发团队“按图索骥”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业化生产,研究院则提供从投融资到知识产权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短短几年,这里孵化17家规模以上企业,成长为特色产业集群,从上游材料到下游装备的相继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半导体材料产业链的风险。

把创新链实打实做成产业链。在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下,这样的探索并不少见。

有的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共同成立“前沿技术研究院”,有的依托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组建创新联合体,有的扎进细分领域进行“链式创新”……虽然叫法不一,聚焦的行业、运行的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指向一个:让科创与产业更有效地结合。

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变现,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新”字上创造增量、撬动存量,做好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科创+产业”,意味着创新要“加”上产业思维、产业导向。往近了说,要瞄准当前的切实需要进行“靶向”创新,突破“卡脖子”、提升竞争力;往远了看,也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让创新更加契合产业变革的大方向。

以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例,正是把准汽车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的趋势,看准国内能源结构优化和市场需求变化,作出适合我国的技术路线选择,并在这一过程中持续补短板、锻长板,构筑起技术优势,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节奏加快,我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迫切性越来越高。这要求创新既要“沉下去”,让产业需求“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一个个点上的突破;也要“走上来”,让研究的目光瞄准科技发展趋势,引导产业前瞻布局把准方向。

“科创+产业”,同时要求产业的触角向更前沿、更基础领域延伸。

一家半导体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曾向记者感叹,在关键零部件的攻克中,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机械加工精度不够,但最终都指向材料的纯度和性能。“从底层做起,才能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产品创新的联动。”

量子通信的发展需要在量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的长期积淀,人形机器人的“进化”离不开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创新……今天,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从源头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时不我待。

“科创+产业”,关键还要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的堵点、卡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及时将创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中国经济正在向“新”而行。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相继推出。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科创+产业”,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加法,是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加法,是每个创新主体的加法,更是创新理念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加法。

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让产业更好激发创新,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新新”向荣。

关键词:新质,经济随笔,产业变革,生产力发展,产业导向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