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拟招3.97万人 超340万人报名过审 2025年国考开考

2024-12-01 09:39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雅兰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今日举行,将于上午9:00—11:00举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考试,下午14:00—17:00举行申论科目考试。

本次国考共计划招录3.97万人,其中,设置近七成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截至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

拟招3.97万人

近七成专招应届生

2025年度国考共计划招录3.97万人,招录规模再创新高。其中,设置2.67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有2.75万个计划补充到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皆占招录总人数近七成,招录政策继续向应届生及基层一线倾斜。

近年来,国考中应届生招录比例明显上升。专门面向应届生招录的比例,由2019年的39.17%上升到了2022年的67.3%,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皆在七成左右。

本次国考公告明确,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根据报考指南,2023年和2024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且满足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条件的,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此外,近年来,国考招录一直注重向基层倾斜。例如,本次国考中,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可采取调整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和经历条件以及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同时从中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当地户籍或者在当地长期生活、工作的人员招考。

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热门岗位吸引上万人报考

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国考报名阶段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与去年相比,本次国考报名人数增加近40万人,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本次国考报名第三天就已出现“千人争一岗”现象,临近报名结束,有岗位已吸引上万人报名。

截至报名结束前一天,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审查通过人数为7787人,还有4102人待审查,该职位招考人数仅为1人,报录比为11889:1。该职位招考专业广泛,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共9大类,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岗位报名遇冷。截至报名结束前一天,据国考报名专题网页披露,仍有近300个职位无人报名。

可以看出,本次国考报名中,“冷热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专家此前分析,“有些岗位许多专业的考生都能报考,不限制应届生身份以及考生性别、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验等,这种岗位很容易受到考生青睐。部分岗位既限制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验、服务基层工作经历,同时强调岗位工作强度大,限男性报考,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了报名遇冷。”

笔试结束后

需注意这些招考环节

按照招录公告,报考者可于2025年1月登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选,并在专题网站上公布。

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在公共科目考试内容相同(即指报考者应答的是同一类试卷)的职位之间进行,调剂公告、职位等通过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实施,时间、地点等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其中,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