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力量、新趋势、新空间——行业人士把脉体育产业未来发展

2024-05-23 09:25 作者:林德韧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新华社成都5月22日电 题:新力量、新趋势、新空间——行业人士把脉体育产业未来发展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李丽、高萌、陈地

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给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2日,体育产业各领域人士齐聚第十一届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原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对体育产业的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力量强劲、趋势向好、空间广阔,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契机。      

新力量:动力强劲  

在过去一年,全国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赛事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体育产业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根据会上发布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2023年我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到4926亿元,运动鞋业和运动服装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15.1%、13.1%。体育用品业各细分领域也展现出了诸多亮点,如健身器材规模显著扩张、球类用品出口快速增长、运动地材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等。

2024年,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今年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8%,高出整体增长率11个百分点。”

杨雪鸫介绍,目前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众多亮点:体育赛事经济成效显著,各类赛事活动全面恢复,办赛数量、参赛规模不断扩大;户外运动产业蓬勃发展,冲浪板、桨板、滑雪板“新三板”运动快速发展,户外运动正在吸引更多群体,形成新的潮流;体育用品制造加速升级,很多体育用品企业在产品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取得显著成效。

新趋势:态势向好

“在今年的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上,总局领导指出,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4个前所未有,即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方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关心和支持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前所未有,这也表明体育产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越来越好。”杨雪鸫说。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认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两大国家战略支撑、经济新发展阶段牵引、生命真谛的召唤”这三大战略机遇。

“体育强国建设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全民健身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把体育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健康力。”鲍明晓说。

作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增长方向,近几年体育旅游迅猛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笑宇对体育旅游市场新趋势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体育旅游是消费型社会非常重要的主题业态和体验产品,下一步的细分市场是体育赛事、体育康养、体育娱乐、体育休闲,细分客群是亲子客群、单身客群、家庭客群、“Z世代”等。

新空间:前景广阔  

鲍明晓建议,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五大方面探索新空间。分别是:在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中找空间;在解决社会发展痛点中找空间;在融合发展中找空间;在新科技、新技术应用中找空间;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中找空间。

“现在老百姓把体育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追求,这是体育发展最大的内生性动力,所以要呵护好这样的动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才可持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未来是有大的空间的。”鲍明晓说。

杨雪鸫表示,结合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精神,体育产业各方将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二是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要围绕品牌建设,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四是要围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五是要围绕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

对于体育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周进强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持续促进体育消费,加快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发展体育领域新质生产力,不断丰富高品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关键词:emsp,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产品,体育经济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