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财经深一度丨升级版“互换通”来了,如何利好投资者?

2024-05-15 09:11 作者:吴雨 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玮
摘要:在“互换通”上线一周年之际,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日前宣布推出一揽子优化措施,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协同发展,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上线近一年来,“互换通”为境内外投资者开展人民币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带动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

在“互换通”上线一周年之际,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日前宣布推出一揽子优化措施,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协同发展,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升级版的“互换通”到底为投资者带来了哪些好处?

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营主体面临的汇率、利率波动幅度也在加大,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风险管理需求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此背景下,为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应运而生。2023年5月15日,“互换通”正式上线,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事件。

上线近一年来,“互换通”为境内外投资者开展人民币资产配置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也带动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稳步发展。

“过去一年里,通过‘互换通’我们与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商业银行和资管类机构达成了利率互换交易,涉及多种浮动基准利率和期限,帮助境外投资者有效地对冲了利率风险。”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张劲秋介绍,“互换通”有助于提高境外投资人风险对冲效率、优化跨境投资环境,因此获得不少境外投资者积极反馈、踊跃参与。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截至2024年4月末,“互换通”渠道下已有5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包括境外央行类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等各类型合格机构投资者,覆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互换通”交易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互换通”累计共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3600多笔,成交名义本金总额近1.77万亿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从上线首月约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4月的超120亿元人民币。

如今,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将进一步优化安排。

在“互换通”上线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总结此前经验,在听取境内外投资者意见建议后,宣布了一揽子新举措,进一步优化“互换通”机制安排。

记者了解到,此前有境内外投资者反映,“互换通”下缺乏存续期管理功能,并建议增加标准化合约以便机构优化现金流管理。对此,此次“互换通”在丰富产品类型、完善配套功能等方面作了多处优化。

据介绍,在内地与香港监管机构指导下,“互换通”将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与国际主流交易品种接轨,支持境外机构衔接在不同国家开展的利率互换交易,满足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另外,“互换通”还将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配套支持的历史起息合约,便利参与机构管理存续期合约业务规模,降低资本占用,活跃市场交易。

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黄轶表示,这些功能的优化将有助于完善“互换通”产品功能,提升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便利性,由此将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入市,提升交易规模,改善市场流动性,从而更高质量地深化市场开放发展与跨境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此外,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还将同步推出其他系统优化和优惠措施,将“互换通”费用优惠再延长1年,对于境内外投资者通过“互换通”开展的交易清算实行费用全额减免,促进降低业务参与成本。

“随着一系列优化功能的上线,预计境外投资者的交易积极性和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资金,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张劲秋说。

记者了解到,自“互换通”上线以来,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余额累计增长近8000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末,境外机构已连续14个月净买入中国债券。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顺应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为直接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便利。

从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开放顺利落地,到2021年9月实现“债券通”的双向开放,再到“互换通”上线……一系列金融举措展现出我国金融市场更为开放的姿态,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

专家认为,随着“互换通”优化举措落地见效,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满足境外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并带动提升境内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记者吴雨)

关键词:互换通,本金总额,升级版,利好,金融市场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