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大气十条”出炉 中国如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2023-12-12 10:02 作者:阮煜琳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路线图。权威人士指出,这是中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难度明显加大

为解决中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2018年,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十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超标25.7%、31.4%,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

“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治理仍需加强。”黄润秋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

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每立方米32微克以内。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煤炭消费量,钢铁、有色金属的产量,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1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中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地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气质量出现波动,恰恰反映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刘炳江说。

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可以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刘炳江说,据初步统计,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带动GDP增长约5万亿元人民币。而且因为改善空气质量,中国自主开发的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刘炳江说,民众的健康和福祉与空气污染息息相关,根据相关科研成果,通过“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提升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效益非常明显。

继续打好“组合拳”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交通源现在到了全面治理的时期”,刘炳江说,后续几年,货运结构调整更加聚焦关键领域,机动车清洁发展更加强调新能源化。成品油质量更加突出全链条监管。非道路移动源更加强化综合治理,新能源替代和老旧淘汰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可操作、可实现。

刘炳江说,过去十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利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个“组合拳”打得非常有效。经过十年的努力,“同呼吸、共奋斗”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最新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这一“组合拳”仍然保留,并继续加强。

“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的实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刘炳江说,要加强科技支撑,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发挥价格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阮煜琳)

关键词:VOCs,中国产业结构,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PM2.5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