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折射经济发展生机活力

2024-11-14 16:04 作者: 王绍绍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传统制造业提“质”焕“新”步伐不断加快,以科学技术赋能制造业,快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281.6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为规上工业利润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

近期,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彰显工业经济发展韧性。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1%、13.2%;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智能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5%、25.6%、10.2%;锂离子电池制造等绿色制造行业同比增长58.8%。

在北京,某工厂通过引入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全面升级,上下料、分拣、成型、焊接、喷涂等10多道工序均由机器人完成,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5%,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充分展现了智能制造的高效与精准;在辽宁鞍山,鞍钢矿业通过“5G+无人驾驶”技术,对铁矿石开采生产模式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地下采矿铲运机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司机在办公室内即可通过遥控完成生产任务,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作业安全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巩天啸表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促进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里的应用。

近年来,制造业转型不仅以科技赋能,更是注入“绿色动能”。一家西安的汽车工厂,通过自建光伏电站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年均发电量可达475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7000吨;山东某电子科技产业园区,综合利用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使园区的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大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一家齐齐哈尔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推动了企业的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绿色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业内专家表示,绿色化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赋能和绿色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在高端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国产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船到新能源汽车,再到国产后道封测光刻机,一系列高端产品和技术的涌现,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

近年来,国产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船在船型设计、动力系统、安全控制等方面实现了自主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均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国产后道封测光刻机的成功研制,更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造业高端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业内专家表示,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堵点和难点,突破技术关、质量关、市场关。”业内专家建议,需优化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生态,切实把内需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储能系统,制造业利润,生机活力,赋能,地下采矿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