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水利遗产中的治水智慧——我国4处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扫描

2023-11-06 09:16 作者:刘诗平 新华社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水利遗产中的治水智慧——我国4处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扫描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11月4日成功入选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何特别之处?它们展现了先人的哪些治水智慧?

七门堰:“串荡连塘”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系统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最早创建于西汉,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着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20万亩。

“七门堰灌区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形成独特的丘岗型湿地形态,这里有1.7万多个塘、荡,形成了巨大的蓄水库。”安徽舒城县水利局副局长邓文生说,七门堰工程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起到调蓄洪峰、削减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等作用。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支撑团队负责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刘学应说,古人结合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逐步建成“丘岗型湿地调蓄灌溉系统”,这种海绵型生态调蓄系统,具有独特的技术原理,是灌溉史上极其独特的灌溉类型。

洪泽古灌区:水库型灌溉遗产的杰出代表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自东汉开始引水灌溉,不同时期修建水利设施,灌区延续至今,目前总灌溉面积48.13万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黎辉介绍,洪泽古灌区的蓄水工程规模宏大,古人为解决施工难题,创造了一批先进的坝工技术。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的直立条式石工墙与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是古人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为水库型灌溉遗产的杰出代表。

“洪泽古灌区内的洪泽湖大堤依然通过拦蓄淮河水发挥着灌溉、防洪、水产养殖等作用。”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局长袁安全说,经洪泽湖大堤拦蓄,洪泽湖水域宽广、湖面辽阔,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霍泉灌溉工程:首个入选遗产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

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洪洞县,唐贞观年间已有记载,经过近1400年发展演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10.1万亩。

洪洞县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务中心主任张建中介绍,霍泉灌溉工程在发展演变中建立了集观泉、蓄泉、引泉、用泉、保泉于一体的开发利用体系,至清代形成完善的工程体系,包括以霍泉为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北霍渠和南霍渠为核心的渠系工程、以分水铁栅为核心的控制工程、以水磨为核心的水能利用工程。

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李云鹏说,霍泉灌溉工程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其历史上形成并持续沿用严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称作“霍泉水法”,并被其他灌区参照制定“霍例水法”,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白霓古堰:丘陵山区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

白霓古堰位于湖北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史载古堰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千余年来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作用,灌溉面积约3.5万亩。

申遗报告称,白霓古堰是我国丘陵山区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其中最具科技价值的是石枧堰渠首枢纽中排沙底孔的设计,它充分考虑了河流泥沙淤积的因素,在堰坝底部创造性设计了独特的底孔,用于排沙,是目前所见古代堰坝工程建设中的独创。

李云鹏说,白霓古堰的引水砌石堰坝独具特色,是建造在河床基岩上横截河道的“矩形”断面直线型浆砌石堰坝,在古代大型拦河堰坝建设中不常见。

湖北崇阳县白霓镇党委书记谭其军说,白霓镇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堰的修建促进了白霓镇的兴起和繁荣,同时维系了良好的生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保护利用:汲取古人治水智慧

刘学应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蕴含了许多了不起的科技原理,挖掘其中的科学技术,科学保护和利用,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这些入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涵盖了大多数传统灌溉工程类型,还有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等一些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代灌溉工程正在申遗的路上。”李云鹏说。

据调查,全国各地的灌溉工程遗产有400多项。这些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往往因地制宜,能较好地处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挖掘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为现代水利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的直观范例。

“我国留存下来的灌溉工程遗产丰富多样、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内涵丰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李云鹏说,灌溉工程遗产是“活着”的遗产,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应坚持可持续保护理念,延续灌溉生命、保护历史遗存和工程安全。

关键词:灌溉工程,治水,灌溉面积,水利水电,水利设施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