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如何用好增发1万亿元国债?——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增发国债项目安排

2023-10-31 16:19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题:如何用好增发1万亿元国债?——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增发国债项目安排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如何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增发国债项目如何高效安排?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今年发生在京津冀、东北等地的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出我国在防汛防洪、救灾应急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同时灾毁耕地和农田也亟待修复重建。

“增发国债能够推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度,资金将优先用于医院、学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同时,增发国债能够切实支持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资金将重点用于加快实施海河流域骨干河道疏浚、重要堤防加固,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说。

围绕水利设施补短板和受灾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天朝介绍,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建设,构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网和智慧化调度决策系统,进一步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另一方面,在重点支持华北、东北等地将具备条件的灾毁农田全部修复提升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统筹支持受灾地区及其他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发国债项目储备充足

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此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与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统筹推进国债项目安排实施各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组织各地方储备了一批项目。

“经初步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有7000多个,国债资金需求超过1万亿元。同时,各地方还正在按照国债投向领域,抓紧再储备一批项目并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因此,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项目储备是充足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说。

针对项目筛选问题,罗国三介绍,项目需要符合规划或实施方案,避免超标准建设、重复建设;需要满足投向领域要求,精准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项目还得满足前期工作比较成熟、资金需求与建设进度相匹配等要求。

邱天朝表示,具体的审核规则和要求,将按照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要求,尽快商有关部门达成一致后,正式向地方发出通知。希望各地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

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抓紧与相关部门建立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国债项目各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说,要抓紧组织各地方,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梳理报送一批符合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

“组织各地方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梳理报送项目,抓紧组织开展项目筛选审核,尽快选定项目并下达项目清单和安排金额。督促指导地方加快项目建设实施,加强项目监督检查,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罗国三表示。

王心同介绍,要加快制定《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有序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目前,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正抓紧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步加强指导,力争通过中央、地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为灾区群众重建新的高质量美好家园,切实提升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整体灾害防御能力。

在监督管理方面,张世昕说,将通过在线监测、现场督导等方式,加强对国债项目开工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对挤占挪用国债项目资金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