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北京冬奥组委多种方式将经验成果传递给未来奥组委
2022-03-22 作者:陈杭 教育 责任编辑:吴静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 (记者 陈杭)举办观察员项目、实施知识转移项目、建设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信息与知识数字博览馆......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落幕,北京冬奥组委通过多种方式将自身办赛特色经验和创新性经验成果传递给未来奥组委。

长期以来,为了降低奥运和残奥办赛的复杂性,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高度重视和北京冬奥组委在办赛知识经验传承上加强合作。

为了更高效地分享自身办赛经验知识,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团队通过举办观察员项目、实施知识转移项目、建设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信息与知识数字博览馆等,主动分享自身办赛特色经验和创新性经验成果。

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表示,在知识经验传承上,北京冬奥组委不仅是勤奋好学的学生,更是尽职尽责的老师。

打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信息与知识数字博览馆

北京冬奥组委自2016年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线上培训平台的建设工作,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培训的影响,在2020年初将内部学习平台升级为冬奥云端学习平台,包括北京冬奥组委对内培训的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以及主要面向公众的“学习冬奥”微信小程序。

据悉,冬奥云端学习平台承载了21部竞赛项目知识介绍片、5集冬奥大讲堂电影级短片、15个由国际专家制作的英文精品视频课件,以及其他400个线下培训视频,150万字培训资料。这些课程根据不同类别人员的学习需求,打造了“菜单式”课程体系。在整个运行周期中,共支持3万办赛人员完成了线上学习,其中对公众开放的资源点击量过亿。

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该平台的实用价值及首创性意义,在国际奥委会建议下,在冬奥云端学习平台下线后将被转化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信息与知识数字博览馆,整体打包转移给国际奥委会,使丰富的学习资源惠及未来奥组委。

向100余名观察员传授办赛知识经验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合作举办了观察员项目,共包含55项学习活动,向巴黎奥组委、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组委、江原道冬青奥组委、布里斯班203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以及亚奥理事会等134名观察员传授办赛知识经验。

据悉,来自北京冬奥组委23个部门和场馆运行团队、40个业务领域的60余名业务骨干代表分享了筹办知识、经验和成果,在内容上涵盖场馆运行、竞赛组织、交通运行、无障碍、电力保障、物流运行、形象景观等赛事运行核心领域,在空间上遍布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和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主媒体中心、主物流中心、交通场站等非竞赛场馆和设施。参与活动的观察员达600多人次,获得各方一致好评。

近400件实物知识将被收藏至奥林匹克博物馆

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累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612份文件、573张图片和54个视频,这些资料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关键里程碑任务直接相关,可为未来奥组委提供直接参考。

此外,包括奖牌、火炬、吉祥物、服装、证书、体育器材等实物知识转移提交工作将在赛后完成,近400件物品将被收藏到奥林匹克博物馆(位于瑞士洛桑)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

克里斯托弗·杜比表示,在国际奥委会信息与知识学习(IKL)团队的支持下,北京冬奥组委的信息与知识管理团队以《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为指导,进行了多个领域的创新,为其他奥组委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克里斯托弗·杜比表示,在知识经验传承上,北京冬奥组委不仅是勤奋好学的学生,更是尽职尽责的老师。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我们最充分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也最大化输出了北京办赛的宝贵知识,这将长期助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整体发展。(完)

关键词:奥组委,经验知识,学习平台,观察员,菜单式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