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冠“登陆”南极,中国极地科考“零感染”
2022-01-11 作者:张建松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吴静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南极洲亦未能幸免,智利、比利时的南极科考站相继暴发疫情。当狡猾的新冠病毒抵达南极,对地球上最纯净的一片古老大陆会带来什么影响?自疫情发生至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从未中断,截至目前一直保持“零感染”,极地医学保障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一片大陆的“沦陷”

2020年12月21日,智利宣布在位于南极洲的智利贝尔纳多·奥伊金斯·里克尔梅军事基地中,确诊了至少36例新冠肺炎病毒病例,这是南极洲首次发现新冠病例,也是全球最后一块被新冠病毒“攻陷”的大陆。

据报道,2021年12月14日以来,比利时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站相继又有16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所有工作人员在来到该科考站之前,都已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种,并且病毒检测也都呈阴性,目前尚不清楚是如何感染新冠病毒的。

“很多人认为极地是严寒环境,病毒细菌不容易传染,在极地考察站是很安全的,这是错误的认识。在全球暴发新冠疫情期间,很难完全避免新冠病毒会通过哪个途径进入考察站。”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极地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说,“极地考察活动人员活动跨度大,病毒传染概率大,极地传染病的传播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方的人类聚居区。”

极地考察站的特殊环境也更容易造成传染病传播。由于寒冷,极地考察站的生活栋基本处于密封状态,室内人员聚居,空气质量下降,如果没有预防措施,很容易成为传染病的高发区。

进入考察站的新冠病毒通过环境消杀,大部分可以灭绝,但如果有“漏网之鱼”传播到自然界,会不会对南极的动物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家邓文洪教授说:“在南极,与人类接触最多的主要是贼鸥、企鹅等鸟类,由于目前新冠病毒主要靠呼吸道传播,而鸟类的呼吸道与人类完全不同,没有肺泡,因此不会传染给鸟类。南极的海豹、海狮、鲸鱼等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洋,与人类接触不多,目前也无研究证据表明会被人类传染新冠病毒。”

中国“南极村”的“零感染”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极地考察活动从未中断,截至目前一直保持“零感染”。“零感染”的“极限操作”背后,是规范的管理、科学的保障以及全体科考队员的密切配合。

2019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承担起我国极地考察医疗保障工作,包括极地医生选拔、特训与业务管理、极地药品及医疗耗材供给、极地医生培训等职责。

具有15年极地医学工作经验的余万霰教授担任该中心执行主任,他介绍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全球流行状况日益加重,为确保我国顺利开展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极地医疗保障面临极大压力。尤其是长城站位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从南美洲大陆进入南极大陆的通道,不仅有多个国家设立了考察站,还是各国旅游者前来“打卡”的胜地。

智利在南极多个考察站都暴发了疫情,最近的疫区距离长城站仅数公里。东方医院及时总结武汉抗疫经验,研究出适合南极考察站的疫情防控措施,第一时间指导长城站“封站”,加强考察队员的日常医疗保障、身体状况监测、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保障了科学考察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长城站、中山站、“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上,均已装备核酸检验仪,医生们接受核酸检验技术操作训练,科考队员们可随时接受核酸检测。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极地考察疫情防控水平,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许多权威专家都纷纷献计献策。

人手一册,严格科学防护

系统总结我国极地考察的航空、远洋和陆地考察站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还推出《极地考察传染病防控手册》,科考队员人手一册,科学指导个人防护。

根据《极地考察传染病防控手册》,极地考察站要建立严明的传染病防控组织领导体系。首先要建立领导机构,其次是建立传染病防控信息库,第三需设计好预案,第四需建立特别时期管理制度。

疫情期间考察站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极地考察传染病防控手册》也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在没有大风、暴雪的时候,生活栋每天开窗,进行空气对流,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低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漂浮时间。在没有大风、暴雪的时候,队员应出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不用中央空调,采取电暖炉自加热的方式取暖。

此外,《极地考察传染病防护手册》还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疫情期间考察应备足哪些防护物资?如何做到新队员安全进站、如何新老队伍交接,老队员相对“隔离”?从极地回国后要注意哪些健康注意点?手册都给出了具体建议,十分丰富详实。(记者 张建松)

关键词:新冠,登陆,科考队员,极地科学考察,里克尔梅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