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退耕还林补贴政策陆续到期 多个省份要求重启

2013-07-25 06:53 作者:顾仲阳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摘要:通过退耕还林,广大山区、沙区农民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很多工程区逐步走上了坡耕地减少、粮食增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道路。眼看政策陆续到期,甘肃、内蒙古、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份都向国务院递交了重启退耕还林工作的报告。

工程实施14年,补贴政策陆续到期

退耕还林如何进退

本报记者 顾仲阳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4年,政策陆续到期,新周期退耕还林政策能否接续备受关注。

7月24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提出,退耕还林工程要争取尽快重启,加强任务检查核查和工程效益检测。

实施效果

造林4.41亿亩,1.24亿农民直接受益

为应对盲目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引发的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1999年,我国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试点。2002年工程在25个省份及新疆建设兵团全面实施。

该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恢复及惠农项目。截至2012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3247亿元,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经济、社会效益同样明显。2279个县1.24亿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受益,户均已累计获得7000元政策补助,同时退耕后通过培育经济林、用材林,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外出打工等,找到了增收新增长点。

此外,通过退耕还林,广大山区、沙区农民改变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很多工程区逐步走上了坡耕地减少、粮食增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良性发展道路。


工程接续

甘肃内蒙古贵州等多个省份递交工程重启报告

退耕还林工程是在结束了短缺经济、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启动的。2000年以后,粮食连年减产,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退耕还林年度任务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调减了退耕地造林任务,增加了荒山荒地造林所占比重。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期,个别地方由于工程任务加大,建设质量下降;有的地方重造轻管,林木抚育不够,对后续产业发展考虑不够。因此,在2007年,国家暂停了退耕地造林任务。当年国务院决定将对农户的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随着补贴政策陆续到期,2012年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适当安排“十二五”时期重点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任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适当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分项目的补助标准。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

然而,新一轮周期退耕还林如何接续的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至今没有落地生根,只是在四川芦山等地的灾后重建规划中安排了退耕造林任务。

眼看政策陆续到期,甘肃、内蒙古、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份都向国务院递交了重启退耕还林工作的报告。

回答疑虑

退耕不影响耕地红线,适当缩短补贴周期

关于退耕还林,还有一些疑虑待解。

退耕还林继续实施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这是对工程最大的疑问。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现在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25度以上陡坡地都是低产田,原来就不属于基本农田,退耕也不会影响18亿亩耕地红线。

很多工程区退耕还林后“粮下川、树上山”,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实现了减地不减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98年下降3.4%的情况下,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增产5213万吨。

对于影响粮食安全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建议,下一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可以进一步提升退耕还草的比例,加大草业发展力度,增加畜牧业产量。

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实行了两个补贴周期,有人质疑,继续实施补贴周期是否太长,政府投入是否过大?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周鸿升说,下一步退耕还林工程要用补贴作为推动力,引导、支持农民在坡耕地上重点发展经济效益较好、见效较快的经济林树种,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尽快让农民见到收益。“这样农民的造血能力能较快增强,补贴周期就可以适当缩短。”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 重启 退耕还林政策 经济林树种 中央一号文件 补贴政策 沙化 粮食安全 陡坡地 退耕地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