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新闻分析丨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对合作、普惠与理性发展的思考

2025-02-12 17:10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巴黎2月11日电 新闻分析|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对合作、普惠与理性发展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罗毓

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AI)行动峰会在巴黎召开。峰会旨在建立一个包容而高效的AI国际治理框架。当前,AI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带来深刻变革,也伴随数据安全、伦理和就业等挑战。如何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推进开放普惠的AI发展,并实现治理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政策决策者和相关从业者面临的问题。

AI全球治理亟需加强国际合作

AI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还可能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包括知识获取、就业、信息传播方式等。伴随技术的发展,AI在安全和可信度等方面也存在风险。当前,全球AI治理格局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全球规则。在此背景下,加强AI全球治理合作迫在眉睫。

德国联邦颠覆性创新局的挑战赛主管亚诺·科斯塔尔对新华社记者说,人们需要研究如何协调确保人工智能在世界不同地区得到发展,并造福于人类。人工智能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它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院讲师吕琳华表示,要加强在重要议题上的双边对话,比如如何设计机制鼓励企业投入创新、如何出台法律政策引导技术健康发展,以增进了解、争取共识、寻求合作。目前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在治理层面仍缺乏沟通、比较割裂。AI产业的发展虽有竞争,但更需要共赢。

专注AI安全与治理的中国企业安远AI创始人谢旻希认为,中国关于深度伪造、算法推荐及生成式AI的法规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人工智能办公室正在制定通用型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为准则,其实在某些实施细节上与中方做法有相似之处,这也反映了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发展更开放、平等和普惠的AI

不少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的开源大模型在推动“开放、平等和普惠”的AI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了轻量、低耗能、透明的工具,也带动发展中国家更自主地开展技术创新。

谢旻希指出,中国在开源大模型领域表现亮眼,获得国际认可。相比美国一些企业的“闭源”做法,中国阿里巴巴等公司更倾向于对外开放代码,这不仅有助于外界监督AI发展,也能让不同地区和行业根据自身需要微调,从而实现“普惠全球”的目标。但开源并非没有挑战,例如可能存在模型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如何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全球AI社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法国凯捷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艾曼·伊扎特在峰会上称赞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模型,认为其是一个开源、低能耗很好的例子。“很多人都在研究轻量模型,这种模型效果也很好,但由于体积更小,因此能耗可能更低。从这个角度来看,DeepSeek做得很好。我对这些模型的信任在于它们的开源,这意味着有更高的透明度。”

针对非洲法语区的法律智能平台LegOmnia联合创始人让-帕特里克·贝尔托告诉新华社记者:“非洲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能源问题。60%的人口生活在能源不安全的环境中,无法实行美国那样的高耗能发展模式。开源将促进平等,也将促进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DeepSeek的优异表现真的令人鼓舞,这为资源有限的非洲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治理与发展需齐头并进

如何兼顾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在拥抱AI带来的红利时,不能忽视对人类价值与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度思考。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徐葳认为,目前最大的风险是不发展。真正的极端安全问题仍需大量科研论证。他还表示,随着多模态AI识别技术的成熟,街头随便拍张照都可能泄露隐私,因此今后如何在保护隐私和获取便利之间取得平衡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法国人工智能企业Magic LEMP创始人拉斐尔-达维德·拉塞里告诉新华社记者,人们需要从用途出发来思考监管,并认清AI对就业和社会未来的影响。例如AI可能摧毁一些工作机会,却也能创造同等数量的新就业机会。关键是要深入探讨未来社会的目标:如果人类的工作量减少了,是迈向知识型社会,还是走向消费和娱乐型社会?如果在未能回答这些问题前就盲目监管,将难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申卫星指出,强调安全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而且,发展并不局限在经济意义上,也包括社会福利的提高、人的尊严的保障。发展和安全不是一对矛盾,二者应相辅相成。所以在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个度,以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影响了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