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拨浪鼓“摇”出20亿元市场:“三毛产业”保暖全球

2024-12-09 14:58 作者:陈露缘、杨驰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南宁12月9日电(记者陈露缘、杨驰)全球每5根加工鸭毛,就有1根来自桥圩镇!贵港市桥圩镇是广西四大古圩镇之一,但真正让人记住这个古镇的,不是它的圩市,而是它占国际市场近两成的鸭毛。

走进今天的桥圩镇,三五步就能看见“收鸭毛”“收羽绒”等的各种招牌。截至2023年底,桥圩镇年加工羽毛羽绒约9万吨,占全国加工量的近三成、世界的近两成,羽绒业总产值近23亿元,跨境销售额超过11亿元。

从“收毛”到“分毛”

桥圩镇羽绒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摇着拨浪鼓、吆喝着“鸭毛换糖”,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是许多桥圩镇青壮年的谋生手段。

“我外公当年骑个自行车,后座挂两个箩筐,每天出门收鸭毛。这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如今,已是一家羽绒制品公司总经理的余可回忆说,当时许多老百姓还把鸭毛当“垃圾”扔掉,但东南沿海一带的服装厂,早就把鸭毛当作重要的服装原材料了。

几分钱、几颗糖就能换一大堆鸭毛,这样“划算”的买卖,让越来越多的桥圩人加入收购鸭毛的行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桥圩镇已经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鸭毛收购队伍,初步形成了鸭毛购销的集散地。

“一根羽毛最值钱的部分其实是羽绒。”余可说,不满足于只收卖原毛,当地人开始琢磨着怎么把最值钱的羽绒给分出来。1987年,桥圩镇仿制出第一台木板单箱分毛机,羽绒产业从此由“收毛”进入“分毛”时代。此后,技术不断升级,木板单箱、铁制单箱、铁制多箱……越来越先进的分毛机接连推出。

“那时候镇上出现了很多分鸭毛的家庭小作坊。”曾经长期收购鸭毛的李海军回忆说,白天走街串巷收鸭毛,晚上就用分毛机打成绒,粗加工后再卖到江浙、广东等地的制衣厂,“收入还是蛮不错的呢!”

从“卖毛”到“洗毛”

到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镇羽绒加工厂已接近100家,成为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大型服装企业的重要原材料基地。

从羽绒到羽绒被、羽绒服,必须经过水洗消毒。手工水洗既费水又费人力,还经常洗不干净。2000年,桥圩羽绒引进了水洗深加工设备,迎来第二次技术升级。工艺和产能得到大幅提升,羽绒加工厂从家庭作坊“华丽转身”为现代化企业。

今天,走进正在建设的桥圩羽绒产业园,崭新的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配套设施完善,已进驻的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赶生产。企业的标准化厂房内,放毛、分毛、水洗、烘干、消毒实现流程全覆盖,最高可以生产出含绒量达98%的羽绒。

从“三毛”到“全毛”

羽绒业的快速发展,把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桥圩人面前:原材料鸭毛的收购渠道太窄了!企业吃不饱,急需拓宽收购渠道。

桥圩人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凭借地理优势,他们“借船出海”,来到东南亚开办工厂,把“买毛”版图拓展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桥圩镇约四成的水洗羽毛羽绒原料,来自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原材料基地找到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进口原料经香港、上海、宁波等地港口进关,再通过陆路运输入厂,少则20多天,多则一个月,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3月,一柜水洗白鸭毛集装箱运输车,缓缓驶出钦州港海关监管区。这是全国首票经钦州港海关与贵港海关分段联合监管后,通关验放的水洗羽毛羽绒。

这次顺利通关,开辟了进口原材料通关的新路径。相比传统路线,物流距离缩短约1500公里,物流时间缩减三分之一,单柜通关成本减少5000元。据贵港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贵港市羽毛羽绒进口3亿元,同比增长36%。

经过40多年发展,从“买毛”“卖毛”到“洗毛”,如今桥圩镇的“三毛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生产,“桥圩羽绒”区域公共品牌商标也于日前成功注册。

拨浪鼓“摇”出的“三毛产业”,给桥圩古镇带来了财富,给全世界带来了温暖。

关键词:圩镇,三毛,羽毛羽绒,洗毛,三毛产业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