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乘“新”而上 能源行业多措并举迎峰度夏

2024-07-19 10:48 作者:王绍绍 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静

夏季是用电高峰期,近期,随着各地陆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国发用电量快速攀升,多地启动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具体措施,以应对夏季用电高峰。

保障迎峰度夏期间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至关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长,统调电厂存煤1.98亿吨,为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提供了良好工作基础。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风向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达到70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1-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93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

近期,能源行业加大能源安全供应力度,在煤炭稳定供应的同时通过增加新能源供给、优化电网调节能力、技术设备突破创新等方面多方着力,努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障工作。

中电联日前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接近2023年,新能源新增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继续提升,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

“今年以来,全国电力消费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也会快速增长。综合研判,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2024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反映出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生产稳定增长,运行总体平稳。

近期,多地纷纷推进电力供应保障工作。江苏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全部投运,今年共建设8项主干网、1383项配农网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累计新增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780公里、变电容量1490万千伏安,增强当地电网供电能力,为迎峰度夏提供坚实保障;济南多措并举守护万家清凉,“一厂一策”明确机组发电出力目标,督促燃煤电厂电煤库存可用天数不低于20天,同时要求发挥常规电源基础保障和兜底作用,保障机组度夏期间“应发尽发”“稳发满发”。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加强系统运行控制,强化设备运维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各地迅速响应,确保煤电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稳定供应的同时,也逐步推进新型储能和智能电网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

一大批“黑科技”在浙江涌现,自动化系统互联互通,传感器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时获取各环节信息,提升电网可靠性,实现在迎峰度夏故障处理方面的准确性和反应灵敏度上的大幅提升;国网华中分部组织开展华中电网新型储能首次集中调用,共涉及华中区域四省158座新型储能电站、总放电额定功率482万千瓦,验证了新型储能作为“充电宝”在保供关键时段的顶峰能力和集中调用机制的有效性……

近年来,新技术继续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

今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业内专家表示,要以数字电网为载体,协同推进数字化绿色化,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某处抽水蓄能电站的厂房内,已投产多年的发电机组换上了国产数智调速器系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上,数字实时跳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速运转,预测着上万个风光发电单元在未来1小时的发电量;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正依托物联网、5G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品类需求侧资源的统一管理、调控和服务,推进“虚拟电厂”走向现实。

“近期电力供需状况总体平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各地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有助于保障供电能力。同时要加快清洁低碳发展,提高电力系统弹性和安全性。”业内专家说。


关键词:迎峰度夏,能源行业,发电出力,电煤库存,数字电网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