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阔步向前

2024-06-03 16:19 作者:许维娜 人民网 责任编辑:吴静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许维娜)“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今明两年我国节能降碳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指导各地区和有关行业进一步做好“十四五”后两年节能降碳工作。

具体来看,《行动方案》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消费占比不断提高,但化石能源消费仍占8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表示,要推动全社会能效提升和碳排放下降,应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提升非化石能源开发和消纳水平,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方面,刘吉臻表示,《行动方案》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一是源头管控,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合理调控油气消费结构,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控制,推进非电力用煤削减和散煤治理。二是过程替代,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推进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推广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

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方面,刘吉臻表示,《行动方案》提出三方面具体工作举措:一是扩大供给,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推动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二是鼓励消纳,加快跨省跨区域电力通道建设和配电网改造,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建设,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接入的承载能力;三是促进消费,合理设定各地区新能源利用率,推动设立新上项目非化石能源消费承诺,强化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切实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水平。

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提出了健全制度标准、完善价格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引领、健全市场化机制、实施全民行动等6方面工作举措,为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其中,节能降碳工作离不开价格机制的正确引导。在刘吉臻看来,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市场主体和全社会行为,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社会节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节能降碳工作覆盖领域广、任务多。《行动方案》重点任务除了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外,还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用能产品设备。

“要实现上述领域相应的节能改造任务,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与支撑。”刘吉臻表示,《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作用,集中攻关一批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具体而言,一方面,推进节能降碳、能源转型需考虑能源系统的经济性,避免不合理、不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过早产业化可能造成的技术路线和经济投资锁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部署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科学研究项目,引导相关机构积极投身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和成果推广,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形成自主创新合力,为能源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刘吉臻表示,总的来看,《行动方案》对加快推动部署节能降碳有关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的各项行动举措务实有力,对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作出系统安排,将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行动方案,低碳,绿色生产,节能改造,能源消费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