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寓教于学”的暑期研学游,如何才能名副其实?

2023-06-30 08:58 作者:陈丹丹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6月,毕业季如约而至,加上即将到来的暑假,旅游市场正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出行热潮。在以学生和家长为主要游客群体的暑期旅行中,“寓教于学”的研学游热度逐渐攀升。

在市场日渐火热的同时,有家长反映,部分研学游项目存在价格不透明、行程设计“缺学少研”、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要求学生风险自负等问题。

研学游到底是在游玩中学到真本领,还是仅仅将旅游披上了一层研学外衣?如何才能让研学游名副其实?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研学游成暑期出游热门选择

重走丝绸之路、寻根华夏源头、穿越河西走廊……这些光看主题就能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研学游项目,近来在旅行和社交平台上,正受到大量家长的关注和询问。模拟商业活动、军旅生活初探、沙漠寻宝等主打实践体验的项目,也成为这个暑假炙手可热的出游选择。

“不想让孩子走马观花,想让孩子深度体验北京的历史文化。”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自山东青岛的家长张女士在这个端午假期,给自己上四年级的女儿报了故宫亲子专场研学游。“虽然知识点比较浅显,但比我们自己逛有意思得多。活动还包括做游戏发奖品,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张女士说,自己此前也多次给孩子报名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孩子很愿意参加,收获也很大。

近年来,人们对“游学一体”的研学游热情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业内预计,今年,研学游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旺盛的需求推动了供给侧的创新发力,研学游市场呈现出产品、空间与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特征。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社区研学、校车研学等类型成为研学旅行产品的新尝试,体育、工业、文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也拓展了研学旅行空间。

个别研学游项目引家长担忧

记者在某旅游平台搜索“研学游”一词,出现了航天科考、海洋科普、AI探秘、境外游学、领袖素质培养等主题繁多的研学游活动,其中既有景点半日游或一日游,也有长达一周及以上的研学夏令营。

不过,令家长比较疑惑的是,同样地点、时长的研学游,价格却不尽相同。

以呼伦贝尔大草原7天6晚研学游为例,平台上展示的价格多则近1.3万元,少则只需要2000多元。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研学游领域定价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旅行社定价比较随意。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研学游产品的质量也受到质疑。抱着能在实践中学到真知的期待,一些家长和学生在参与过研学游项目后却表示,并没有达到预期。

“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让每人交280元,但就在景点逛了一天,没有讲解也没有实践。”一位受访家长认为,这样的研学游项目行程粗糙、“缺学少研”,仅仅是将旅游披上了一层研学外衣。

此外,旅行机构及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资质,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重点问题。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研学旅行机构的导游“简单背了几套词就上岗了”。记者咨询了某机构的中学生研学旅行夏令营项目,在问及授课老师资质时,商家表示“老师是做能力拓展的,没有学校那种资质证明”。

不仅如此,广东佛山家长孙先生给记者出示的一份研学旅行协议中,更是出现了“学生因不当行为或自身疾病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失均由其自行承担”等表述。孙先生觉得,对未成年学生提出如此要求,让家长难以放心。

行业健康发展需明确准入门槛

有分析认为,未来3年~5年内,研学游的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如何让研学游名副其实,关系到行业的长远发展。

“研学游最终要落在‘学’上。”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表示,“学”是目标,研学游是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大自然的学习。

徐虹认为,推动该行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上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设定管理标准和准入门槛,避免鱼龙混杂、随意“搭车”的情况。此外,产品要符合市场规律,建立风险预案。

在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看来,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管理性规范,另一方面应设立多方参与机制,开展公开招标或竞争性磋商等活动,进而丰富研学游产品种类,增强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谈及研学游的未来,徐虹说,关键在于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研学游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整合特定资源,让孩子有所收获,“要有开放观、市场观和共建共享的理念,研学游才能走得更远。”(记者 陈丹丹)

关键词:研学,家长,暑期,缺学少研,寓教于学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