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_ / 福建娱玩 / 正文

这样“唱大戏”,最是人间烟火气

2023-06-14 17:26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赵睿

安溪高甲戏曲班学员演出前正在化妆。

省实验闽剧院在福清演出结束后,演员和观众合影留念。

《龙台驸马》参加第16届中国戏剧节演出。

马尾区海峡闽剧团创排的《马江魂》参加福建省第28届戏曲会演。

5月20日,首部高甲戏电影《玉珠串》在全国影院上线公映。

高甲戏保留剧目《凤冠梦》传承版排练现场。

核心提示

5月底,福建在第九届中国戏剧奖中喜获三项国家级大奖的消息持续霸屏,福建戏曲表演创作在由“高原”到“高峰”的路途上迈出坚实步伐。

优秀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壮苗之下当有坚实的根系。上山上到顶,下乡是否也下到底?阳春白雪之外,福建戏曲艺术的民间普及度如何,“戏曲下乡”是否下到群众的心坎?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行走读八闽。

知音犹在

锣鼓声声唱大戏,最是人间烟火气。

戏曲在八闽乡村,一向是热闹与欢乐、团聚与幸福的代名词。每逢节日,伴随着各种民俗祭祀活动的轮番举行,“看戏”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由此衍生出的“看戏饭”等,更是乡邻之间走亲访友、沟通情感的好契机。

然而,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渐有“戏曲式微”的说法。有人说,农村群众已经失去了对传统戏曲的新鲜感,“戏台鼓声响,台上人如攒,阶上卧顽童”的热闹景象已经变成了老皇历。

一些数据似乎也佐证了这种说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2021年9月—2022年8月,抖音平台演艺类直播打赏收入同比上涨46%。刷短视频已成为许多基层群众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

那么,短视频席卷的时代,面对面的传统戏曲真的失去吸引力了吗?

记者分赴八闽一线,深入了解戏曲演员的下乡实践,发现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可能被雷同的信息反复轰炸,看似获取资讯空前迅捷,却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剥开“茧房”,走到广袤的大地上,记者感受到戏曲在许多乡村依然火热。

“火爆,感动。”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队队长宋军泉这样形容今年第一轮下乡演出时的场景和心情。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正月,宋军泉在演出前颇为忐忑。但很快,现场群众的热情让他和演员们的心踏实下来,热乎起来。

2月23日到26日期间,他们在安溪县蓝田乡蓝一村演出,戏台就搭在村里的篮球场上。“每天都有闻讯赶来的群众,不仅篮球场上站满了人,旁边的公路、房屋楼顶都被挤满了。”宋军泉说,25日的午戏结束后,当地对接演出的负责人急匆匆地找到他,“你们演得太好了,群众不舍得离开,能不能再加一场演出?”

此时,演员已经全部卸妆完毕正在休息,闻言,大家商议后决定临时加演一场。

宋军泉感叹道:“观众对我们的戏有反应,我们的演员在舞台上就更加有激情,这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

“看戏仍然是农村老百姓生活里的一件大事。”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谈起今年的几场下乡演出依然十分感慨。

今年2月,省实验闽剧院在霞浦县溪南镇演出《桃花恋》时,当地电压不够稳定突然断电,现场陷入了一片漆黑。此时台下观众像商量好似的,一个接一个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汇聚成一片小小星海照亮剧场,使演出得以继续进行。

周虹注意到,来看演出的观众有“老票友”,也有许多从外地赶来的青壮年观众。“这几年,许多人认为乡村观众只剩下‘白发族’,这是另一种误读。”周虹说,只要是精心打磨过的精品戏剧,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老百姓都能很快接受。

唱家国、辨美丑、道古今,戏曲以区区之地见天地之大。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戏、听戏本就是福建人坚持了数百年的“全民娱乐”之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在这里从未间断,老百姓爱听戏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审美取向一直都在。”省剧协副主席蔡福军认为,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闽剧、芗剧等福建极具代表性的优秀剧种,都扎根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足见福建戏剧生长的土壤之肥沃。

需求旺盛,供给端也在持续发力。记者从省文旅厅了解到,自2017年4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福建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将八闽万村行活动作为“戏曲进乡村”的扩展升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惠民演出,基本实现了戏曲进乡村的常态化与普及化。2022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全省国有和民营剧团进农村演出达4.46万场,观演人次达894.91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单单国有文艺院团下乡镇基层演出达1189场,观演人次52.37万。

可见,“戏曲下乡”在福建是一种双向奔赴。

隐忧尚存

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的文化渴求。不过,记者也注意到,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隐忧。

其一是“良莠不齐”。记者了解到,福建民营剧团演出占到全省进农村演出总场次的93.72%,是戏曲下乡的主力军,他们奔波在乡间大道,用百姓听得懂、喜爱听的方式呈现艺术作品,让戏曲在广袤乡村以蓬勃的生命力传承发展。但与此同时,他们在剧目创作上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这背后,有经费紧缺、组织建设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等民营剧团共有的困难。

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是全省民营剧团中的佼佼者,其剧目屡获福建省戏曲会演剧目一等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佳绩,并参加中国戏剧节,2022年还受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戏曲频道邀请录制节目。

团长杨碧霞坦言,如果没有省、市、区文化部门始终给予的经费、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原创对民营剧团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她给记者算了笔账:福州各区县的剧团演出特别活跃,光民营院团就超过80家,演出市场竞争激烈。海峡闽剧团每场演出收入2万多元,但全团50余人,一天需支付演员17000元左右的工资,工资支出就占了收入八成左右。再加上场租、伙食水电、添置修缮、运费等各项开支下来,日常几无盈余,要支付排新戏的外聘导演和编剧主创等费用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尽管这样,我们依旧每年坚持排2~3部新戏。”杨碧霞说,创新是一个剧团的生命线,“我们做戏曲的,如果把这股精气神丢了,浑浑噩噩过日子,那既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自己”。

实际上,创新也是解决基层群众从“文化温饱”到“文化小康”的关键。观众对戏曲再有感情,如果始终“旧瓶装旧酒”,从内容到表演形式没有与时俱进,就很难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形成共鸣。

部分从业者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但整个市场的困境绝不能仅依靠部分人的情怀。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市场要“出新戏”和自身能力不足的双重夹击中,有小部分从业者选择东拼西凑,从其他剧种的剧目中“扒拉”下部分故事情节,简单组装后就当作新剧,直接上台演出。

“好的剧本唱词的格式需符合剧种声腔程式的特点,甚至要为演员量身打造。而七拼八凑的拼盘剧本不可能做到这些,这不仅对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毫无益处,对剧种本身的传承也杀伤力巨大。”业内人士表示。

其二是人才紧缺。记者调研了解到,表演人才青黄不接,是目前戏曲行业存在的一个共性难题。

前几年受疫情影响,剧团演出变少,收入锐减。不少民营剧团演员选择改行,或频繁“走穴”——哪里有演出,哪出价高就往哪里跑。

成熟人才在流失,而新人又“进项不足”。走访中记者发现,地方戏教育存在招生难、教学难等问题。具体体现为戏曲院系生源萎缩、质量下降,师生缺乏舞台经验,毕业生专业无法满足剧团工作需要等问题。

“过去,传统戏曲之所以兴盛,除了有市场需求大的原因,‘学徒制’的培养方式让学戏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师父一对一口传心授式的教育,同时,戏曲学徒平时都生活在剧团中,耳濡目染之外,也有机会学以致用。”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志斌分析,而目前一些戏曲艺术教育依赖于学校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脱钩,新进的演员往往要在剧团里打磨数年才能真正“挑大梁”。

戏的另一头连着人,如果没有好的演员,戏曲的质量就无法保障,基层群众精神文化大餐的质量更无从谈起。

其三是“冷热不均”。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福建“戏曲下乡”存在着一些地市红红火火,部分地市却“人烟稀少”的情况。2022年,演出数量多的地市如福州、莆田有过万场,而少的地市全年演出不到500场。此外,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明星村“好戏连连”,偏远村却“寂然无声”的情况。

走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惠民演出的出发点好、力度大,但只有认认真真考虑并尝试解决好以上问题,惠民的“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解题见效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这些戏曲下乡,甚至是影响到戏曲行业长远发展的隐忧,福建相关各方都在积极行动。省文旅厅提供专项经费保障,补助64家国有和优秀民营院团。

针对民营剧团创作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业内专家分析,民营剧团长期在基层演出,对于群众的喜好和审美有天然的了解,只是限于能力不足,无法把创意变成好的本子。如果由民营剧团来递交初始创意或本子,政府组织专家和国有剧团共同来讨论、提升、打磨,这样合作出来的剧目一定是受老百姓欢迎的精品。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文旅部门都已在陆续试水这种模式,出台各种扶持民营戏曲院团创作计划。以福州为例,当地出台帮扶政策,符合条件的民营剧团申请入选剧目列入福州市重点扶持剧目名单后,由福州市文旅局组建专家组全程跟踪、深度指导创排工作,并为每个剧目划拨15万元资助经费。同时,入选剧目将成为福州市当年戏剧会演参演剧目。

“让民营剧团和国有剧团在一个平台上共同竞演,既是鼓励,也是鞭策。”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让更多优秀的民营剧团脱颖而出,让“戏曲下乡”的节目更有看头。

为缓解民营剧团缺人、缺戏的现状,部分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开展合作。2021年初,省实验闽剧院与福清市侨乡闽剧团达成促进帮扶合作项目,由福清市侨乡闽剧团根据演出需求聘请省实验闽剧院优秀演员来团共同演出,通过面对面“传、帮、带”深入教授及直面观众“教、演、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帮扶。

“跟着闽剧院的老师一起,以字生腔,以情带腔,扎扎实实练好唱念做打,才发现功是练出来的,也是耗出来的。”福清市侨乡闽剧团青年演员黄秀春说。

帮扶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2022年,福清市侨乡闽剧团的闽剧《同心结》在第八届福建省艺术节上获得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以及表演奖。该剧讲述官员陈廉勇于纠正错案,亲自改判,虽然丢了乌纱帽,却赢得民心,在福清、霞浦等多地乡村演出时都引起轰动。扮演官员陈廉的演员甚至在后台被群众堵住“表白”:“陈廉,你不是昏官、庸官,你做得好!”

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能让老百姓入戏的才是真正的好戏。方台之下,这种合作频频被观众点赞,而舞台之外,这种模式仍亟待更多地推广。

合作,也成为团校之间破解人才瓶颈的关键词。福师大音乐学院与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仙游县鲤声剧团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福州市艺术学校与福建省闽剧院共建……去年以来,福建各院校都在加快行动,让“名角”走上讲台,口传心授,让学生真正融入舞台,学院派和实践派深入融合,为培养实力派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区域之间的“冷热不均”现象,省市宣传、文旅部门发挥国有院团作用的同时,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演出主体和多种演艺方式相结合,共同开展服务。针对民营剧团数量少、演出基础较差的地市,建立文艺院团进乡村的工作机制,由各地上报演出地点及建议时间,年初联合制定年度下乡演出计划,并联合下文给各乡镇及市县剧团,落实演出任务。

除此之外,戏曲下乡如果只是“三月来,四月走”,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那么下乡所形成的文化影响一定很短暂,群众的“解渴”也只是暂时的。

要变“文艺下乡”为“文艺在乡”,福建也展开各种探索,在乡村培养更多“造血点”。

在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百姓大舞台”“戏古茶香·围炉煮茶”等品牌和各种文化演艺聚集区。“让百姓成为戏曲文化的主角,自己‘造’出来的节目,才是他们最欢迎的创作。”谢志斌说。

尺水兴澜,鸣歌偕行!

一舞一曲演尽沧海桑田,一颦一笑唱出世间百态。悠扬悦耳长腔短调,宛若戏曲艺术在八闽大地拔节生长的声音,正在广袤的八闽大地上,回响。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戴艳梅 谢婷 林清智 文/图

关键词:中国戏剧奖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