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全球连线 | 一桥飞架两国情

2023-03-21 09:02 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莫斯科3月20日电 莫斯科东南的卡利特尼科夫墓园里,有一座黑色墓碑:正面印着一位胸佩奖章、慈祥微笑着的老人,背面刻着一座如飞龙凌江的大桥,桥下浩荡涛声呼之欲出。

在此长眠的是苏联援华桥梁专家、中国“人民友好使者”康斯坦丁·西林,墓碑背面是他作为总工程师参与设计和建造的“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大桥开启了西林家族传承四代、延续近七十载的中国情缘。

父亲“最疼爱的孩子”

三月的莫斯科仍不时飘雪,记者来到西林后人家拜访。西林76岁的长女叶连娜和68岁的次女安娜开门并热情迎接。

屋内温暖、整洁,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墙上挂着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书架上放着中文书籍和中国纪念品……

“父亲与中国的故事要从很早说起,如今仍在继续。”叶连娜娓娓道来。

1948年,西林作为苏联桥梁专家被派往中国东北帮助修建铁路和桥梁。

1949年,西林担任中国铁道部顾问,参与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路桥建设,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1954年,苏联政府派遣28人专家组来武汉援助建桥,西林担任组长,倾力构筑武汉长江大桥,直到1957年9月竣工。在此期间,叶连娜和安娜随父母在中国居住。后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西林一生中最骄傲的作品。

“武汉长江大桥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也是西林家族和中国朋友的友谊之桥。”叶连娜说。

刚到中国时,安娜只有一个月大。长大后,她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一名桥梁专家。

安娜介绍说,长江水文条件复杂,用老方法修大桥昂贵、危险、费时,且对工人健康可能造成危害,于是父亲提出一种在世界上还未被使用过的“管柱钻孔法”。为论证新方法,西林多次被召回莫斯科,应对其他专家种种质疑和考验,最终新方法获批,用在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上。大桥工期提前了整整2年,造价大幅降低。自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新中国有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曾和西林共事修筑武汉长江大桥的赵煜澄曾回忆道,西林从不讲究吃穿,但对工作极其认真严格,“是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人”。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桥史专家余启新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那年,许多老百姓给新生儿命名“武桥”“江桥”。

为表彰西林的贡献,中国国务院向他授予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感谢状。武汉长江大桥的纪念碑上,用金色铜字铸上了西林等28位苏联专家的功绩。1995年,中国对外友协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安娜讲道:“父亲对中国有着极特殊的感情。每次从中国回来,父亲总是带着欣喜的眼神和表情,激动地说,他非常爱中国人民。”

“哪怕后来父亲年事已高,身患重病,但还是乐此不疲地前往中国,看望他深爱着的那些桥、那些人。”安娜说。

外公遗愿的继承者

西林生前希望子孙能够学习汉语,继承两国之间的友好事业。为实现他的心愿,叶连娜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时,选修了中文,延续外公与中国的缘分。

叶卡捷琳娜曾多次赴华进修,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她的研究课题多与中国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关。目前她在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讲授中国地理、文化、经济相关的课程,带领更多的学生走近中国。

1996年,叶卡捷琳娜到武汉接受汉语培训,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外公日夜思念的武汉长江大桥,感受到当地人民对西林的感激和思念。

叶卡捷琳娜搬来厚厚一摞资料,全是西林同中国有关的照片、报纸和信件。她把所有资料按主题和年代分类,扫描存储为电子版,生怕丢失损坏。

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两张照片说:“这是外公和中国同事的合影,而这张照片是三十年后外公再访中国,和当年部分同事的合影。”

三十年,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西林从青年变白头,不变的是他真诚的笑容和对中国朋友真挚的友情。

“这些都是中国人自发写给外公的信。他们虽不认识外公,但都十分感谢他对中国作出的贡献。”信件来自天南地北,写信者涵盖各行各业。

展开一封信笺,上面清秀的字迹写道:“最敬爱的西林叔叔:近来你的身体好吗?学习与工作都顺利吗?……当我们看到《陕西青年报》上登有长江大桥在今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这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消息时,我们当时感到无比的快乐……长江大桥的成功,是和你的亲身指导和夜以继日的忘我劳动分不开的……”落款是:“你的好青年,陕西省澄城中学初二乙团分支,1957年11月5日。”

信件保存得完好,若不是邮戳上的日期作证,很难相信这是60多年前的物件。

精通中文的叶卡捷琳娜,透过信中真诚的字句,比家族中其他人更懂得中国人对外公的感情,并决定把这份爱传承给下一代。

“汉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是未来的语言,中俄友谊源远流长,我希望两个女儿也学习汉语。”她说。

代代相传的中国情

叶卡捷琳娜的大女儿娜斯佳今年19岁,刚上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一年级。“我小时候,妈妈教我汉语。考大学时我本想选中文专业,但很可惜,分数不够,最终学的是泰语。”说起自己的“中文梦”,娜斯佳颇有些遗憾。

“我想重拾中文学习,因为汉语真的很美、很有趣!我很喜欢书法,喜欢写汉字!”她向记者展示汉字簿,一笔一画写得有模有样。

“有一年,我想给妈妈送个生日礼物,就自己试着画了一幅中国画。”娜斯佳取出她的处女作《喜上眉梢》,画纸上一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神形兼备,旁边写着三个汉字“要开心”。

6岁和12岁时,娜斯佳跟着家人去中国旅游。“我太喜欢中国了!我很喜欢中国菜,有些虽然很辣,但我喜欢!”娜斯佳说:“我也很喜欢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建筑。”

“早上我跟外婆伴着音乐跳广场舞,特别有气氛。跳完我们又去吃早餐,太好吃了,中国美食令人难忘!”娜斯佳说着说着又绕回吃上面,西林一家笑了起来。

“你想去哪个中国城市生活?”记者的这个问题把娜斯佳难住了,她先是说“北京”,妈妈问道,“那上海呢?”娜斯佳支支吾吾,正思考要不要换成上海时,她的姨婆安娜提议:“要不去成都?正好你喜欢吃辣。”一家人看着娜斯佳左右为难的样子再次大笑起来。

唯一没笑的是叶卡捷琳娜6岁的小女儿萨沙。小萨沙不开心了,因为全家人都去过中国,只有她没去过。

萨沙会一点简单的汉语,特别喜欢大熊猫,一个月至少要去莫斯科动物园看一次大熊猫,家里有很多大熊猫玩具。

“我很想去中国。”萨沙说,“我们家每年都庆祝中国春节,聚在一起吃妈妈做的中国菜,看中国春晚。”

一座桥,两国情,四代传承,西林家族见证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叶卡捷琳娜说:“中国元素已经浸入到我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将这份真挚的中国情不断传承下去。”

总策划:吕岩松

总监制: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范伟国 惠小勇

监制:李拯宇 冯俊扬 薛颖 金学耕 魏建华

统筹:谢鹏 徐海静 闫珺岩 赵宇 刘恺 李鹏翔

执行策划:郑开君 吴植

记者:孟菁 曹阳 于艾岑 熊琦 周天翮 眭黎曦

文案:陈汀

报道员:奥斯特罗维多夫 奥西波娃 科兹洛夫

编辑:程大雨 马晓燕

新华社国际部 亚欧总分社 湖北分社联合制作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协助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