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以服扬善 守正创新 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这样“跨年”

2023-01-03 09:15 作者:俞菀、张璇、尹思源 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吴静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位于浙江嘉善的古镇西塘,在跨年夜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数万名汉服爱好者,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复古而又时尚的方式,告别旧岁迎新年。

“小古镇”浓缩“大市场”。已走过十届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带动年轻群体汉服消费的重要缩影。服饰、文创、非遗、手工艺、古风周边……汉服撬动百亿市场的背后,是国人日益彰显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岁末年初的古镇西塘,犹如回溯了千百年的模样。宽袍大袖、环佩叮当,身着各种朝代制式汉服的身影,穿行在巷月桥影之中。花车驶入朝代嘉年华,水乡舞台上礼乐交响……

以服扬善、华夏有礼。“汉服,是在我国古代汉族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不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说,汉服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起,构成了中国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

微信科普公众号“汉服新语”负责人天天说,汉服特征明显,包括交领右衽、系带、宽衣大袖等。很多人最初是被汉服的“形制美”所吸引,而随着慢慢深入了解,汉服的“内核美”更令人痴迷。

有意思的是,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其意源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袍”两字,有着同穿一类服饰的字面之意,更有分享共同爱好的亲密感和深刻的文化同根性。

不同于过往“小众”“另类”的印象,近年来,汉服文化不断“破圈”“扩圈”。围绕汉服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由共青团中央发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中国华服日”,是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的盛宴。而包括浙江嘉善西塘在内的全国各地,更是积极推动着“汉服+目的地”的服务消费与文化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西塘汉服文化周已累计吸引了上百万汉服“同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3亿元。

“汉服文化周已成为西塘古镇乃至整个浙江靓丽的文旅名片,带动了不少当地人致富,也给古镇带来新的人气和产值。”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海斌说。

汉服消费撑起百亿市场

由中国服装协会、艾瑞咨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汉服市场规模已由2015年的1.5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101亿元,汉服消费者规模破千万。

随着消费者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日益提升,涌入市场的众多汉服品牌也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品质越做越好,价格更趋亲民。记者调查发现,较为热销的唐、宋、明制汉服成衣现货大都在500元左右,部分打折成衣100元左右,同时还会推出婚服、亲子款、内搭、配饰等。

在西塘汉服文化周的“中国风传统市集”,记者看到了许多与古风相关的文创周边产品,大大增加了汉服文化消费的多元性。网易游戏营销部门负责人李倩说,近年来,国风端游《逆水寒》引发年轻群体中的“宋文化”热,结合北宋年代剧《清平乐》推出的多款宋制汉服热卖,“古装剧+游戏+汉服品牌”的多方联动颇受年轻人喜爱。

与此同时,与日常生活融合更密切的“新汉服”正在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汉服日常化趋势初露端倪,‘通勤汉元素风格’入围淘宝天猫秋冬九大风格趋势。”天猫女装总经理孙苏说。

“越来越多人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发现了‘商机’,并加以发掘和利用。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上海大学民俗学研究专家黄景春说。

为年轻人而“变”

“走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是汉服文化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晓东说。

为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汉服产业链的各个细分市场都在向更专业化、内涵化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汉服热带动了一批传统服装加工厂的转型升级。“一件汉服的加工毛利率是普通衬衫的3至4倍,不少服装厂接单汉服订单以后发现‘真香’。”汉服品牌“西子问”的创始人许锴说。

据了解,汉服对刺绣的高要求推动提花工艺升级,不少服装加工厂以前做窗帘布,现在做汉服衣料。有的加工厂以前只能代工普通服装,现在因为工艺明显提高,甚至能接到一些国际时装订单。

汉服热衍生出的汉服妆造市场,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赛道”。“这两年,体验汉服文化的小朋友明显变多,照汉服‘全家福’也成为很多家庭的‘打卡’项目。”“90后”汉服摄影师海棠说。“汉服搭配特定妆造才更精美,催生了‘妆娘’‘簪娘’等新职业,既是爱好又能赚钱。”西塘鱼里妆造工作室创始人张兴宇说。

“汉服消费客观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过我们更应该关注服饰呈现的‘礼’以及穿着服饰的‘人’。以服扬善、守正创新,这是传统文化社团肩负的新使命。”“吴门汉韵”传统文化社社长朱军说。

西塘跨年夜,华灯初上。来自黑龙江的“95后”大学生张莹,身着一袭红白相间的襦裙,与朋友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们来自7个不同的地方,都是汉服‘同袍’。我觉得‘善’,就是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尊重。一个尊重传统礼仪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的社会。” (记者俞菀、张璇、尹思源)

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汉服,传统文化知识,嘉善西塘,襦裙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