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国际锐评】这份“历史性”协议如何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2-12-21 15:36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陈曦

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9日凌晨3时许。当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敲响手中木槌,现场等待近10小时的各方代表激动地起立鼓掌、欢呼拥抱,庆祝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获得通过。

这是一份历史性协议,是国际社会历经4年艰难磋商得来的,展现了各方理性务实、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愿与决心。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叹:“我们终于开始与自然缔结和平协议。”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外界普遍认为,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框架”,好比是自然保护领域的《巴黎协定》,为到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置了目标、明确了路径。

这是一份兼具雄心与务实平衡的“框架”,共包含23个具体目标。其中最重要、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承诺到2030年保护全球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这也被称为“3030”目标。为何是“30%”?这是因为“30%”被看作是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低自然区的面积占比。目前,全球得到保护的土地和海洋面积分别仅占17%和8%。有分析认为,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各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上的雄心,又具有务实性与可操作性。德国《南德意志报》称,保护30%的地球面积是阻止物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最重要措施。

资金调动是“框架”的另一核心目标,也被视作“框架”其他目标落实的关键。整个谈判过程中,这一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原始积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理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承担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对过去的行为作出补偿。而发达国家不愿提供巨额捐助。不过,最终与会各方求同存异,达成了一致。

“框架”提出,到2030年每年调动至少20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这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在2025年前每年至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00亿美元,在2030年前每年至少提供300亿美元。这些承诺如果能落实,将有效弥合资金缺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框架”的23个目标还包括到2030年全球食物浪费减半、外来入侵物种引入减半、高危化学品使用减半等。这些目标都很具体,直击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痛点与难点。同时,COP15还通过了关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的决定等一揽子文件。这些文件将指引全球共同努力,引领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成果令人鼓舞,过程颇为波折。自从2018年埃及COP14会议以来,全球召开多次会议商讨“框架”的内容和目标。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权、利认识不同,拥有的知识、资金、能力也不同,一度分歧严重。本次会议期间,甚至出现60多位发展中国家代表离席的场面。

关键时刻,中方作为COP15主席国,在协调各方、推动会议进程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发表讲话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大会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引;中国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主导通过《昆明宣言》,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强大信心和推动力;中国政府作出表率,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作为主席国多次举行双边多边会议,听取意见、协调立场、凝聚共识,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议题……

中方的努力赢得了与会各方的称赞。刚果(金)代表说,感谢中方“作出的努力、展现的勇气、倾听的能力、折中的精神,坚韧不拔,使我们能够通过‘框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表现是“非凡的”。

今年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30周年。如果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比作建造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现在人类已拥有了一份详细的施工图纸。只有按图施工,“大厦”才能落成,实现“到 2050 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接下来,各方不仅要保持强烈的政治意愿,更要展现出行动力。(国际锐评评论员)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