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距今约2700年 江苏沿海地区首次发现麦类遗存
2022-08-09 作者:金凤 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于一万年前起源于西亚地区,在5200年前进入中国。但是,它是何时向东南传播、融入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江苏沿海地区的,此前一直成谜。8月8日,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中外研究机构对江苏盐城大同铺遗址开展植物考古的综合研究时发现,距今2700年左右,江苏沿海地区已有小麦、小米、黄米。伴随着麦类和粟黍农业的进入,江苏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该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科学前沿》发表。

大同铺遗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芦沟镇大同村,距黄海约73公里,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

2018年开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对该遗址展开发掘工作。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贾鑫副教授带领的环境考古团队,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东升副教授等合作,在2019、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浮选,获取了种子、果实、木炭等碳化植物遗存。

贾鑫介绍,团队运用碳14测年技术对这些种子进行年代测试后发现,大同铺遗址所在的江苏沿海地区的先民,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最晚在约2700年前,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和大麦等作物。在这些农作物遗存中,水稻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延续了我国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传统,其次是小米和小麦,黄米和大麦较少。

“该时期大量小麦和小米的发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尚属首例。”贾鑫表示,大同铺遗址出土农作物种子的比重低于两周时期中原等其他地区的考古遗址,这可能反映该时期大同铺遗址先民的农业活动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西亚起源的麦类作物和我国北方起源的粟黍作物,为何能在距今2700年前后的江苏沿海地区大规模发展起来?

研究团队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有团队在对距该遗址15公里的盐城冈西剖面研究时提出,该地区的古湖泊在距今2880年前水位逐渐降低。水位的降低为古代先民提供了更广阔的陆地资源,便于先民在此进行生产生活。

“第二,有古气候变化研究显示,距今2800年前存在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冷事件,这次气候的冷干化导致中原地区粮食产量降低,土地难以满足先民的生存需求,人地矛盾突出,中原地区也由稳定的西周王朝向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的东周王朝过渡。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中原,这次事件很可能导致先民们从中原地区向当时的边疆地区迁徙,其中也包括江苏沿海地区。”贾鑫说。

他同时介绍,伴随着中原地区的人群迁徙,中原地区具有小麦和粟黍旱作农业技术的先民也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向东、南迁徙,与本地的稻作农业人群融合,在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

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麦类和粟黍作物的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贾鑫说。(记者 金凤)

关键词:江苏沿海地区,距今,遗存,麦类作物,先民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