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央部门晒出收支“明白账”
2022-07-27 作者:曲哲涵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二〇二一年度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中央部门晒出收支“明白账”

近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在本部门网站和财政部网站、中国政府网,公开2021年度决算情况,接受全社会查询。

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晒”收支账本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12年向社会公开决算。今年的决算公开有哪些新看点?记者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和财政专家。

全面推进绩效评价信息公开,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有102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决算。较之以往,今年中央部门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数量继续增加,并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的数量增长到586个,比上年增加93个。财政部聚焦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对7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3万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大幅增加。同时,首次将中央本级基建投资项目、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纳入评价范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今年财政部选择36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加7个,涉及资金6000多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经过连续多年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性要求,“从发展趋势看,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内容更为细化,越来越有针对性,是增强财政透明度,构建规范透明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也将为地方部门决算公开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增加决算公开内容,扩大绩效评价信息公开范围,能更加充分地展示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及时反映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有利于促使各部门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助力当前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根据《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要求,将对绩效评价较低的项目和考核结果较差的部门,在安排2022年预算时按照一定幅度分档压减,同时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

加大政府采购透明度,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今年是政府采购支出情况连续第七年向社会公开,往年仅公布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金额,以及小微企业合同额度占政府采购支出金额的比重;今年,为推动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还增加公开了货物支出、工程支出和服务支出授予中小企业的占比。

比如,广电总局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度政府采购支出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政府采购支出总额的62.8%,其中授予小微企业合同金额16191.03万元,占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的23.8%;货物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货物支出金额的85.1%;工程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工程支出金额的53.1%;服务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服务支出金额的55.9%。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政府采购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要求,但执行情况尚不乐观。”汪德华认为,部门决算公开信息中细化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推动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社会各界分析相关政策领域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领域相关制度设计,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2021年,中央部门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中央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

比如,国家能源局2021年“三公”经费预算数921.49万元,决算数291.62万元,完成预算的41.1%;财政部2021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2283.74万元,支出决算为514.41万元,完成预算的22.5%。

各部门对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说明:一是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二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作未按计划开展。

“财政部门在建设有为政府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开源节流,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明轩说,通过公开决算,让老百姓看到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的明白账,以及厉行节约、共度时艰的实际行动,可以促进全社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起到带头示范效应。(记者 曲哲涵)

关键词:中央部门,三公,部门网站,绩效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