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毕业求职的这些“坑”请绕行
2022-07-11 作者:王宇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招聘时是管培生,入职后有名无实;想入职高薪岗位,先参加高价培训……

毕业求职的这些“坑”请绕行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眼下,正是毕业求职季,然而,不少求职者发现,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招聘岗位,却让求职者踩“坑”。专家建议,毕业生对一些低门槛、高薪酬的岗位要保持警惕,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行为从重、从快处理。

招聘时“画饼”,入职后掉“坑”

主管带教、轮岗实习、培养期内直升管理岗……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目标的管理培训生(以下简称管培生)岗位,因为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备受应届生青睐。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管培生岗位在招聘时“画饼”,入职后却名不副实。

2022届本科毕业生田猛今年拿到了一家银行的管培生入职通知,合同中明确,管培期为3年。到岗后他才发现,公司并没有轮岗安排和培养计划,他的岗位其实就是卖理财产品的销售。

同样踩“坑”的还有2021届本科毕业生方如玉。她在去年入职了一家运动品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培生岗位,公司承诺轮岗6个月后定岗。但在一线门店打杂了半年后,公司却通知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已满额,让她考虑转做零售管培生。无奈之下,她只能临时转岗。

“企业以管培生名义招人,可以吸引更多应届毕业生,而毕业生更看重未来发展,一般对短期薪资水平不会苛求。”在世界500强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罗女士告诉记者,真正有含金量的管培生项目,需要企业有深厚的行业根基,目前一些企业设立的管培岗位有名无实,毕业生需要提高甄别能力。

上岗先培训?小心背上“培训贷”

最近,林枫求职时遇到了“怪事”——本来是去应聘,但对方却让他签培训协议和贷款合同。

林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家公司向他发出大数据分析助理的面试通知,并表示,招聘不限专业,零基础工资也能过万元。

面试后,林枫如期试岗。一位项目经理告诉他,他的基础薄弱,需要参加费用为18800元的培训。当林枫表示,自己刚毕业,拿不出这么多钱时,这位项目经理立刻“支招”:可以和第三方金融公司签订贷款协议分期还款,或者和公司签订5年劳动合同免费培训。

回家后,林枫越想越不对劲,便在网上搜索了这家公司的法人,结果发现其名下有两家IT教育培训机构。林枫推断,自己一旦签约,就有可能背上“培训贷”。

记者检索发现,一些机构以高薪为噱头,诱导求职者缴费参加培训的情况屡见不鲜。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雁峰指出,这些招聘行为可能涉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他提醒毕业生,求职时要“反向背调”,主动调查应聘单位的有关背景,做到心中有数。

“馅饼”变“陷阱”,赚钱不成触法网

记者采访发现,有的招聘陷阱甚至在法律边缘游走,求职者一旦入“坑”,极有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小陈去年大学毕业时,高中同学为她介绍了一份工作。每天收发快递,就能月薪7000元。

入职后,小陈才发现,公司业务其实是虚开发票。公司非法注册了近300家空壳公司,通过这些公司套取正规发票倒卖,小陈负责的就是接收这些空壳公司寄来的营业执照、空白发票等材料。

在小陈看来,自己只是收发快递,并没有实际参与违法行为。但她不知道的是,公司虚开增值税发票的价税合计已超过3亿元。最终,小陈以虚开发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罚金5万元。

对此,张雁峰指出,毕业生求职特别要提高法律意识,切勿触碰法律红线。如果已经误入犯罪组织并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及时中止犯罪,投案自首,并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想从根本上解决招聘陷阱问题,需要加强对招聘主体的监管审查力度。张雁峰还建议,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提高惩处力度,从重、从快处理,形成震慑。

朱巍提醒毕业生,对低门槛、高薪酬的岗位保持警惕,尤其要对在应聘环节就要求缴费的公司“多个心眼”,捂紧自己的“钱袋子”。(部分受访者为化名)(记者 王宇)

关键词:毕业求职,理财产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坑,入职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