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凝聚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合力——来自“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的声音
2022-07-06 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题:凝聚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合力——来自“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成欣、邹多为、冯歆然

“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4日至5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与会嘉宾围绕全球发展的主题,分享对全球发展倡议的认识与理解,交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践与经验,探讨如何为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方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恰逢其时

与会各方普遍认为,在国际发展事业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恰逢其时。倡议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契合各国人民期盼,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全球发展、怎样实现全球发展的重大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陆昊说,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实践昭示我们,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在发展中解决。全球发展倡议是中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发展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聚焦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提出的全球发展中国方案。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指出,全球发展倡议指明发展重点,是一个可靠的机制。“在短期内,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帮助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并恢复发展动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长远来看,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一个全球发展共同体。”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表示,在当今国际环境下,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呼吁尤显重要。“如果不学习如何实现发展,我们将永远无法实现和平。”

多哥前总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吉尔伯特·洪博指出,在当前背景下,通过提振区域和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倡议显得尤为可贵。“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对全球发展倡议所确定的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表示高度赞赏。希望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与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伙伴开展持续对话。”

倡议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不少嘉宾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表示,全球发展倡议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努力目标,努力实现不让任何一国、任何一人掉队的目标。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军认为,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代表了全球对繁荣与公平的认识,那就是“不让任何人掉队”。“人应该是,而且必须始终是全球、区域和地方发展努力的核心。”

“发展应当以人作为中心。脱离了人的发展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主任胡里奥·里奥斯说,近年来,中国在努力消除极端贫困的过程中,强调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所执行主任马塞拉·穆萨贝卢认为,中国许多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发展合作规划蓝图,鼓励不同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说,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全球发展倡议,并希望借助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性别平等,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这样才能不让任何人、任何国家落在后面。“我们也希望能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确保全球发展倡议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

聚焦行动,为倡议落实提供智力支持

直面使命,起而行之。与会各方普遍认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需要汇聚国际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全球发展,行动为先、互鉴为要、团结是金。智库、媒体和工商界人士在推动发展中,责任在肩,大有可为。

墨西哥驻华大使施雅德表示,全球发展倡议是一个务实的框架,十分具有吸引力。施雅德呼吁各方保持开放、务实和发展的态度,采取实际行动,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为人类带来福祉。“各国之间的关系不能由成见所定义,而应由我们对繁荣和共同机会的渴望所定义。”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快行动步伐、共同努力,真正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重教育,鼓励创新,将市场中涌现的技术更好地推广到应用中,缩小数字鸿沟。

王晓军认为,智库在为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政策和实践提供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期待着加深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球智库界的合作。”

关于媒体在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的作用,巴西247网站主编雷昂纳多·阿托什从金砖国家的视角切入,并表示应该加强金砖国家的媒体合作,报道新闻中不常被西方媒体关注的“另一面”。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承办。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位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