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2022-05-27 作者:秦宣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作者:秦宣(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终于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奇迹,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世界现代化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文明是由“五个文明”共同构成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具体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严密有机整体。而人类社会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具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文明。其中,物质文明是指经济领域发展进步的状态和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的物质成果,它由生产方式文明和生活方式文明组成;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是指文化领域发展进步的状态和成果,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政治文明是指政治领域的进步状态和成果,是人类改造政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等;社会文明是指社会领域的进步状态和成果,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包括社会生活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意识文明、社会环境文明和社会管理文明等;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它既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又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五个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相对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为其他文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是保证,为其他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为其他文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文明是条件,为其他文明的发展提供社会秩序基础和社会发展保障和社会组织支持;生态文明是前提,为其他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由这五个文明形成的内在张力和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如果某个文明要素发展滞后,就会对其他文明要素产生制约,造成有机体的运行紊乱,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全面生产是社会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系统整体性生产,社会全面生产必然要求“五个文明”的整体性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社会文明程度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受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限制,物质文明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其他文明的进步。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无法克服的对抗性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终会因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等多重伴生的危机而走向灭亡。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替代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个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

纵向考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横向对比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又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五个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提出实现物质文明的“四个现代化”,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再到协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从抓社会的全面发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始终把现代化看作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逐步形成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五个文明”协调推进的总体布局。“五个文明”协调推进的现代化布局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以政治建设为保障推动政治文明发展、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内在灵魂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以社会建设为必备条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坚实基石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实现了由经济发展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个文明”协调推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第二个百年的宏伟蓝图,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持续不断推进“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五个文明”全面提升。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确保全体人民在经济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民主渠道更加宽广,使人民的主体性能够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通过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五个文明”协调统筹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直面社会主要矛盾,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五个文明”建设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避免出现以牺牲某种或某几种文明而换取其他文明发展的畸形发展,确保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现代化强国,协调发展,政治行为文明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