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体育 / 八闽体育资讯 / 正文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安踏集团发布2021年度ESG报告
2022-05-19 作者:田野 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安踏集团发布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安踏供图

东南网5月19日讯(通讯员 田野)5月18日,安踏集团发布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连续7年对外披露ESG及可持续发展实践及成绩。报告显示,2021年安踏集团在追求完成经济指标的同时,持续完善ESG治理架构,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签署成员,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十项原则;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2021年集团收益增加38.9%,而温室气体总排放密度(按吨二氧化碳当量╱每百万元人民币收益计算)仅上升12.2%;同时,集团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年度捐赠超3.3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在“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背景下,ESG概念越发受到中国企业关注。安踏集团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集团制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将坚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全体员工携手努力,肩负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推动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关爱环境,承诺2050年碳中和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安踏集团关注环境与生态保护,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在经营流程中。为此,安踏响应碳中和的国家目标,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总目标;经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懈努力,安踏集团2021年收益增加38.9%,温室气体总排放密度(按每百万元人民币收益计算)仅上升12.2%至2.95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安踏通过采用环保材料,减少整体包装材料,引入自动化设备等措施提升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安踏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保护东北虎与江豚两大濒危物种;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天然植被恢复工作,为野生动物的回归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北京“安踏林”的森林及景观恢复项目,在区内多个林场进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

强化管治,倾力回馈社会

在社会和管治方面,2021年,安踏集团不断强化治理水平,完善ESG管理架构,不仅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还成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的签署成员,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十项原则。集团大力投入品质创新,过去10 年,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达30 亿元,拥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超200名国际设计研发专家的团队。

安踏升级全球科研创新中心,支持“中国创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申请并被核准注册商标超1,000项,拥有有效专利超1,000项。公司内部,安踏为52,000多名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完善全球化、多元及多层次的人才梯队。2021年度,员工培训覆盖率达79.7%,女性高管占比达34.7%。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安踏加强与在中国的357个供应商及22个海外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并带动产业链升级,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认证的供应商分别达267/162/65 家,获得bluesign?认证的供应商达 45 家。

安踏集团坚持深耕公益领域,倾力回馈社会,2021年全年捐赠投入超3.3亿元;持续近5年的“茁壮成长公益计划”以体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累计捐赠投入已超5.5亿元,捐建150家“安踏梦想中心”,培训2,817名体育教师,使国内 9,137间学校超350万名学生受益。

推进“1+3+5”环境共生目标

在安踏集团未来发展规划中,ESG与可持续发展仍占有重要地位。安踏将聚焦体育用品赛道,多品牌发展匹配市场需求,深化全球化布局,创造共生价值。安踏集团将推进“1+3+5”环境共生目标——实现一个总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三个“零”:在2030年前实现自有生产废弃物零填埋,自有营运设施原生塑料零使用及零碳排放,把营运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五个“50%”:2030年前将可持续产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战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包装;自有运输设备能耗的50%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产品中使用50%可持续原材料。

安踏计划推动与伙伴共生,建立行业领先的高效高薪薪酬制度,加大对员工长期激励的投入,加大「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吸纳超过10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年轻人才加入公司,将总监级及以上管理者中的女性占比提升至40%以上,为残障及家庭困难人士提供就业;同时计划带动超过3,000家生态伙伴及30万从业人员共同成长。

此外,安踏将通过多品牌战略、创新研发创造消费者价值,促进消费者共生,到2030年,集团将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推动自主创新研发。集团创始人家族再投入100亿元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以实现社会共生。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