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银保监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助力行业企业恢复发展
2022-03-26 央视网 责任编辑:陈玮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中国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昨天(25日)表示,将抓实抓细已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落地,助力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恢复发展。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25日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点是助力“新市民”在城镇更好安居创业,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原标题:银保监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助力行业企业恢复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中国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昨天(25日)表示,将抓实抓细已出台各项支持政策落地,助力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恢复发展。

据介绍,近两年来,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强受疫情影响较大领域金融服务。实施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顺利转换。还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民航业、文旅业、线下零售等多个行业专项纾困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国民经济稳定恢复。

银保监会政研局副主任 何国锋:通过续贷、转期这些方式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避免出现行业性的“一刀切”的限贷、抽贷和断贷。要通过推动银行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润,适当减少收费,让广大的市场主体能够切身感受到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地在下降。

此外,银保监会还将围绕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要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首贷户力争高于去年。鼓励保险公司优化保险产品,做好理赔服务,为疫情可能导致企业停工等损失提供保险保障。

银保监会: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除了助力企业生产,银保监会近期还联合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那么,金融机构将如何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呢?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还没有获得当地户籍或者已获得当地户籍但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都属于新市民,目前全国约有三亿新市民。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25日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点是助力“新市民”在城镇更好安居创业,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银保监会大型银行部副主任 朱利霞:促进创业就业方面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信用状况评估技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的成本。我们鼓励加大对“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的保障水平。从安居方面来讲,主要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更多的覆盖“新市民”在当地的安居。

朱利霞表示,监管部门还要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保险机构加强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有关所在企业,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提高“新市民”的健康保险服务水平。

银保监会:将尽快推动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各国处置金融风险的普遍做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昨天(25日)表示,将尽快推动设立我国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呈收敛态势。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银保监会大型银行部副主任 朱利霞: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风险化解的资源储备,立足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稳定保障金体系。目前相关的工作还在推进过程中,包括法律层面,法规层面,制度设计,管理机制,或者资金的筹集使用,这些都还在推进过程中。

朱利霞表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用于具有系统性隐患的重大风险处置,与发挥常规化风险处置作用的存款保险和行业保障基金都是我国金融安全网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将区分不同行业、不同主体实行差别化收费,以平衡好风险、收益与责任,避免国家和纳税人利益遭受损失。

关键词:银保,新市民,信贷投放,金融安全网,助力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