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能源汽车遇“原材料之困”,如何破局?
2022-03-24 作者:张辛欣 工业/能源,水资源/环境,气象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题:新能源汽车遇“原材料之困”,如何破局?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今年以来,碳酸锂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碳酸锂价格持续高企产生的效应不断向产业链下游传导,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不小压力。是什么原因让锂价持续走高?新能源汽车如何化解“原材料之困”?

3月17日,哪吒汽车发布车型价格调整说明,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供货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从18日零时起对在售车型的价格进行上调。奇瑞新能源、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也纷纷在近期上调了价格。这一轮车企调价,和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走高紧密相关。

碳酸锂价格的波动为何会带来如此大的传导效应?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用到的关键材料包括锂、镍、钴等金属。其中,在正极材料制作成本中,锂占到近一半。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时至今日,价格约50万元/吨。

“目前市场上,一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概用到50千克碳酸锂。尽管由于厂商提前备货等原因,碳酸锂实际成交价格也许没有达到最高市价,但成本溢价也很可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秘书长吴艳华说。

“锂价上升大幅增加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说,10余年来,通过在技术上的改善,锂电池成本下降超过80%。如今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冲淡了产业链在技术降本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锂价高企主要源于供需不平衡。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2022年初至今,快速发展势头延续。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超预期,必然会推高对上游材料的需求,带来短期内供给的紧张。”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杜硕告诉记者。

“在2016、2017年,锂价也出现走高周期,当时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带来需求上升。”吴艳华说,不论是锂盐还是上游矿产,资源建设扩产都需要一定时间周期,新建产能短期内很难释放,这些都造成了价格的波动。

业内人士也认为,不必对锂价高企过度紧张。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会实现调整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在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和市场保供。“我们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可释放的产能比较可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持在稳定增速情况下,上游供应是可以保障的。”吴艳华说。

近日,工信部召开锂行业运行相关座谈会,听取了重点企业生产、扩产和销售情况,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加快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在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形成正极材料的技术不断提升,机制不断完善,都有助于释放更多碳酸锂产能,推动价格回归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市场上用回收动力电池形成的碳酸锂约为1万吨,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为3万吨。”吴艳华说,随着我国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的加强和回收体系不断健全、规范,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将不断提升。这些都将成为国内市场碳酸锂供给的很好补充。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碳酸锂,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破局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