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体育 / 要闻 / 正文
这座东北城市何以偏爱冰球?
2022-02-23 新华社 责任编辑:薛逸群

新华社哈尔滨2月22日电题:这座东北城市何以偏爱冰球?

新华社记者梁冬、唐铁富

室外冰天雪地,室内却激情洋溢。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体育馆内,一场冰球训练赛正在进行,队员们在冰面上时而飞速滑行,时而急转急停,不时传来激烈的球杆撞击声……

场上生龙活虎的队员中,“祖孙三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蹬着冰刀,领头的是齐齐哈尔市U12冰球队教练李文思,身后是他的父亲李跃和儿子龙沙小学冰球校队运动员李浩睿。

如今,在齐齐哈尔市,活跃着许多像李文思家一样几代人征战球场的“冰球家庭”。这座以装备制造闻名的东北老工业城市何以赢得了“冰球之城”的美誉,当飞溅的钢花与小小的冰球“破镜重圆”,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全民参与:冰球走进大众生活

“我9岁接触冰球,就跟身边许多小伙伴一样,被这项运动展示出的速度与力量所吸引。”齐齐哈尔市永安小学学生郑翔桐说,从此,他的生活中再也没离开过冰球,夏季在室内场馆训练,冬季参加全市小学生联赛。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开展冰上运动较早的城市之一。齐齐哈尔冰球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累计获得30多个全国锦标赛、联赛冠军,4个全国冬运会冠军。2015年,亚冰联授予齐齐哈尔市“亚洲最佳冰球城市”荣誉称号。从2017年开始,齐齐哈尔市将每年1月份第一个整周的星期六定为“齐齐哈尔冰球节”。此后,齐齐哈尔每年举办夏、冬两季“冰球季”赛事,冰球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以往练冰球比较苦,每到冬天,大家就拿着马鬃做护具,自备木板搭球门,天还没亮,就跑到滴水成冰的室外冰场上,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李跃回忆从前,感慨万千。

如今,齐齐哈尔市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备,冰雪赛事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运动中心4座标准滑冰馆对市民开放,200多块室外天然冰场,吸引男女老少驰骋冰面、一展身手。

“齐齐哈尔人对冰球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到冬季,齐齐哈尔的各大室内冰球场地几乎都被各级别比赛占用,为了保证训练,一些球队不得不‘转战’室外,搞得室外场地也得提前预订。”齐齐哈尔市体育局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科科长刘佳说。

打造全梯队培养体系 输送冰球专业人才

“冰球之城”长期形成的全梯队培养体系,也保证了齐齐哈尔市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冰球专业人才。

“下面我们练习射门,各小组准备!”李文思迅速穿过冰场,吹着口哨组织冰球队员变换训练队形。1985年出生的李文思是齐齐哈尔U12冰球队教练,获得过全国冬运会、全国锦标赛冠军,多次入选国家队。近年来李文思带领齐齐哈尔U12冰球队获得2017年首届全国少年冰球黑龙杯大奖赛冠军、2019年王嘉廉杯赴美选拔赛冠军、2021年全国U系列锦标赛全国第二名等奖项。

现在,“接力棒”传承到了李浩睿身上,他虽然不到6岁,但“冰龄”已有两年。“今年,他参加了青少年冰球邀请赛U6组比赛取得第一名,并被授予单场最佳运动员称号。”一提起孙子,李跃脸上洋溢着喜悦与骄傲。

“这些年好苗子明显多了,参与冰上运动的人也增加了。”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彦昌介绍说,齐齐哈尔市组建了100余支中小学冰球队,建立起从U10至专业一队的全梯队培养体系,为冰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已向冰球国家集训队输送运动员30人(次)。

从运动到产业 “冰球之城”期待新飞跃

中国冰球队在冬奥会赛场上的优异表现,让齐齐哈尔市掀起了新一轮“冰球热”:全国各地前来集训的冰球队云集,用于训练的冰球场地供不应求,当地的冰球主题酒店也应接不暇,甚至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

记者走进一家冰球主题酒店,放眼望去充满了冰球装备、奖杯奖牌、赛事照片等元素。酒店的电梯内贴满冰球比赛照片,专门为运动员量身定做的餐厅挂满讲述着中国冰球发展历程的老照片,吸引不少冰球爱好者前来体验“冰球文化”。

“黑龙冰刀”是全国知名的冰刀品牌,北京冬奥会前夕,“黑龙冰刀”的零售业务额及线上业务额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陆续接到来自乌克兰、俄罗斯、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鞠培鸿说。

黑龙冰刀品牌创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老牌冰雪装备企业,经营也曾陷入低谷。自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黑龙冰刀经过收购重组,迎来了重塑品牌的机会。

“2015年以来,冰刀鞋年均销售量增长在30%左右,来自国内的需求明显增加,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正在恢复。此外,我们的业务也拓展到室内冰场建造和滑雪板生产等多方面。”鞠培鸿说。

除此之外,冰球主题咖啡馆、冰球主题博物馆、冰球主题酒吧等新业态也不断涌现。“冰球之城”齐齐哈尔乘着冬奥会的东风,推动冰球产业迎来新飞跃。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