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7.52‰ 专家建议以成龙配套体系提升生育意愿
2022-01-17 作者:李纯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李纯)“出生人口减少要予以高度重视,使它减少的速度慢一点。”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实施“三孩”政策是一种导向,重点在于建立健全成龙配套的生育支持体系,提升民众生育意愿。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低于2.1,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结合2021年最新数据可知,出生人口数量已连续五年下降。

宁吉喆表示,出生人口减少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口增速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于当前人口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翟振武认为,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所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出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鉴于出生人口减少过快也会缩短转型发展的适应期,引发新的问题,控制这一降速的措施之一便是鼓励生育。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年7月,官方公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开启中国人口发展新阶段。

翟振武认为,应客观分析看待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52‰这一数据。自“三孩”政策公布之日至今尚不足一个完整孕期的时间,因此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变化与“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基本没有关联,仍是受到以前的因素影响。

他分析表示,生育率的走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密切相关。房价上涨、就业不稳定等问题提高了生育成本。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因素,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可能会越低。

“这些影响生育率的因素都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今后应该围绕这些因素下功夫,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多措并举鼓励生育意愿。”翟振武表示,放开“三孩”是一种导向,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成龙配套的、全面的生育支持体系,才能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提高生育率。

谈及如何建立这样的体系,翟振武认为,首先需要就女性家庭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平衡问题出台政策,解决她们照料孩子的时间。比如除了产假,每年应设立比较固定的育儿假等。“在就业方面也要有切实保护女性的、考虑到女性生育特点的灵活政策,让女性无后顾之忧。”

二是在经济社会方面,要切实降低生育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缓解来自家庭的生育焦虑。出台“双减”政策、改善婚育风俗、减免所得税等等举措,能够起到降低生育、养育孩子现实压力的作用,预计未来中国在上述方面的资源投入会越来越多。

翟振武也指出,对很多人来说,婚姻美满是人生美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也应当传播正确的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家庭观念。

他还提到,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生育意愿造成了一定影响,相信疫情过去后中国的出生人口会有一个小的累积性反弹,但这并不代表生育意愿普遍提高,仍需付出持续努力才能应对整体生育率偏低的情况。

谈及应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口形势,这位长期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专家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仍有很大空间来提高生育率,减缓出生人口降速,使其维持在稍高于目前的水平,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转型升级等赢得更多时间。

他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生育率趋于下降的问题,中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够应对这样的挑战,为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支撑。(完)

关键词:生育意愿,出生人口,生育政策,人口形势,人口出生率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