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新华全媒+|2021年全国碳市场稳健运行 为低碳转型注入活力
2021-12-30 作者:王默玲、田中全 新华网 责任编辑:吴静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 题:2021年全国碳市场稳健运行 为低碳转型注入活力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田中全

全国碳市场自今年7月16日鸣锣开市,平稳运行至年底,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截止日期临近,碳交易日渐活跃。稳健发展的全国碳市场,正逐步让碳管理、碳技术等低碳理念热起来。展望未来,随着锚定“双碳”目标的实践持续、稳步推进,将打开更为广阔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首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 市场活跃度日趋提高

在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整体运行平稳,企业减排意识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

记者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运营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了解到,截至2021年12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65亿吨,累计成交额69.3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履约期限临近,全国碳市场日趋活跃。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通知,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12月31日前,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清缴2019年至2020年度的碳排放配额。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12月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连续24个交易日单日成交额超过1亿元,月成交总量超过1亿吨,超过前5个月的交易量总和,12月日均成交量超过600万吨。

分析人士认为,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目前的交易表现并不足以反映其潜力,未来碳市场还拥有广阔发展空间。

从“一本账”到“两本账” 碳市场为产业低碳转型持续注入活力

一位上海石油炼化企业负责人说,以前企业只算“钱”账,如今又多了一本“碳”账,想要把新账算好,就必须在低碳这条路上走到底。从“一本账”到“两本账”,转变之路上,全国碳市场作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初步显现,这个大市场正为产业低碳转型持续注入活力。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此前,不少发电企业“吃不准”自己到底实时排放了多少碳,而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也让它们开始有了“碳管理”的意识。为解决发电企业碳排放核算与监测体系滞后问题,不少企业展开了技术攻关。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出一套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可提高发电机组碳排放测算精度,实时监测碳排放,以指导发电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减碳措施。

这本“碳”账也正在倒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作为首批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煤电企业之一,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连续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刷新最低煤耗纪录,用新技术“省下来”的碳配额,为企业带来“碳收益”。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总经理施敏说,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意味着我国的能源绿色发展一定是多维度的。一方面要拓展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另一方面也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我们作为率先冲破280克/千瓦时最低煤耗整数关口的电厂,如今这套清洁高效燃煤技术也在多地电厂得到推广应用。”

新科技新平台不断涌现 久久为功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正在与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碳捕捉技术的开发研究,尝试将二氧化碳捕捉之后与氢气反应生产甲醇,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年产1万吨的中试阶段;中国石化在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00座加氢站;2021年9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10余个省市、上百家用电企业纷纷向各地新能源发电企业购入绿电……

新科技、新平台不断涌现,推动全国碳交易新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能源科技企业,我们正在投资、培育、孵化各种减碳、控碳、固碳的先进技术。”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坦言,“但这些技术都还在早期研发阶段,我们还需要持续投资、攻关,接下来提供应用落地场景加以扶持,久久为功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仍在起步阶段,未来将从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扩大市场覆盖面,从单一行业扩大到其他重点排放行业;尽快推动纳入投资机构进入碳市场;加快推动企业提升碳管理的能力,建立碳管理的体系;加快国内碳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创新;推动一级市场、分配市场更加市场化运行;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和其他市场的一些联动。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在线监测系统,整数关口,运行平稳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