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社会(即时新闻) / 正文
“双减”后上海高中招生:优质资源向普通初中倾斜 简化招生录取方式
2021-12-29 作者:陈静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中新网上海12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双减”之后,上海高中阶段学校如何招生录取?记者29日获悉,2022年中考,相关文件释放出诸多政策利好。

记者29日获悉,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特色多样发展,2022年,上海将首次实施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积极探索并扩大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上海市教委方面当日介绍,上海市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扩大,意味着各类初中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对于全面发展的学生,无须纠结于单一的分数,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也有机会进入心仪的学校;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和统招批次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志愿填报和自主招生改在考后进行,让学生们安心备考。

据悉,为探索建立初中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关于2022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中招若干意见》)明确,2022年,上海中招录取方式由原来的5种(自荐、推荐、零志愿、名额分配和统一招生)调整为3种,包括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各批次志愿均在考后填报。

在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看来,简化招生录取方式是2022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自主招生录取,将在中考后进行。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自招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10%,特色普通高中自招计划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15%,试点“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高中学校(即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四校”)自招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30%。优秀体育学生、艺术骨干学生自主招生计划合计不低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特色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计划总数的15%。

汤林春认为,在本次发布的2022年中招文件中,进一步将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比例明确为60%,其中70%的招生计划将通过“名额分配到校”实现面向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的全覆盖。这保证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更多向普通初中倾斜;保证了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名额分配,使不择生源的初中学校提高了吸引力,增添了初中学校的发展机会和办学活力。

汤林春表示,面对这样的机遇,不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必然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持续提升自身的办学品质,无疑将更有利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从而在面上达到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

为有效发挥综合考查全面育人的导向作用,招生学校现场综合评价环节安排在中考评卷完成后成绩发布前进行。学生即使在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批次未被报考学校录取,在统一招生批次仍有被心仪学校录取的机会。

2022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明确将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批次的学校综合考查成绩(满分50分)划分为“40+10”。汤林春指出,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赋分”关注初中学生四年学习经历的过程性和参与性,不进行差异性评价,其本质是驱动初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家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访中,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校长陆正芳表示,对于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家长与孩子都特别关注。此次中招改革,充分发挥了正面导向作用,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力。这位中学校长直言,随着中考改革相关配套举措逐步明确,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逐步了解孩子成长特点与经历,对孩子中考升学也有了更多理性思考。在学校引导下,家长学会了客观评估孩子的志趣倾向、个性特点、学业基础,对于中本教育贯通、中高职教育贯通等培养模式接受度在不断提高。陆正芳表示,在上海中考改革的政策影响下,教育逐渐回归本原。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都比较从容淡定。(完)

关键词:招生录取,招生计划,初中学校,自主招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